深方大(相关,行情)“逼”出MBO
深不可测的MBO(ManagementBuyOut,管理层收购)在熊建明的运作下,变成了简单的“方大模式"。相比于很多刻意回避这一话题的企业高管,熊建明愿意讲述他的MBO经验,之所以和记者谈这么久,就是因为他觉得通过记者的转述,传递出的信息将更为有效。
去年夏天,深圳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纸公告称,深圳方大经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将所持股份转让给邦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时利和投资有限公司。
前者,熊建明持股比例高到85%;后者,是深方大其他主要的高管、技术人员以及管理骨干发起的公司。深方大的另一位发起股东集康国际有限公司,目前仍握有7·1%的股份,熊建明拥有该公司98%的股权。转让完成后,熊建明成为了深方大实际上的大股东。当然,对熊建明来讲,这只是他所得到的回报。
投行游说两小时
说熊建明是“资本高手",他自己并不认可。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尽管与资本市场有了多次“亲密接触",但他对资本似乎缺乏一定的敏感性。
深圳方大1991年成立,1995年就发行了B股,1996年又发行A股。当时,熊建明持有10%的股份。但是更多的企业骨干,甚至包括一批公司最初的一些创业者,他们的身份却只是一个打工仔。希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在市场上得到体现和认同,这是熊建明以及更多的方大元老们的希望。
那时候没有人听说过“管理层收购"这个字眼,方大只是向有关部门打报告要求建立职工持股会。
1996年底,熊建明从境外一位投资银行家口中第一次听说了“MBO"这个新概念。这位投资银行家在熊建明的办公室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小时。然而说者有意,听者无意。
熊建明愿意花两个小时倾听,只是出于一种礼貌。他觉得投资银行家们总是喜欢把问题搞得复杂化。“如果有关部门能够把职工持股会的事情定下来,MBO岂不是多出来的事情?"这是他当时的想法。
1997年春节过后,熊建明收到了那位投资银行家寄来的两本书,内容都是关于美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及其成功案例。他仔细地看了,却也没有太大的触动。因为,他还是坚持认为,职工持股会是上策。
职工持股会碰壁
然而到了1999年下半年,熊建明有些焦急。
一方面,职工持股会的事情拖了几年,一直没有说法。另一方面,这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积极性,以致有少数公司的主要骨干产生了一些其他的想法,这已经影响到了企业的发展。
熊建明得知这些隐约的想法后,辗转难眠。他并没有找那些思变的干部谈心,他苦苦思索的是,如何才能让这些骨干们踏踏实实地在企业里干下去。他发现,企业的激励机制出现了偏差。因为在现行条件下,大幅度提升员工的薪酬水平是不可行的。
“不要在一条路上走到死",熊建明想起那位投资银行家的话。他重新找出了那两本书。
这一回,他读出了道道来。这一回,他才将MBO当作一桩正事。从此,这两本书一直被熊建明放在了办公桌的案头。
不太费力的MBO
转眼到了2000年底。熊建明已经基本上把MBO想通了,并且开始着手实质性的操作。但是作为上市公司进行MBO,市场能不能接受?投资者有什么看法?实行MBO对管理层是否有负面影响?实行MBO的资金从哪儿筹集?今后员工能不能承担这么大的风险?
一个个问题,堆积在熊建明的心里。
花了几个月在企业内部统一思想后,方大正式把MBO的想法跟有关方面沟通,并得到了支持。尤其是得到了大股东的支持后,熊建明更为之一振。在他心里,MBO渐渐有谱了。
2001年6月,两家为实施MBO而设立的公司邦林公司和时利和公司成立了。前者注册资本3000万元,熊建明个人持股85%;时利和公司是由除了熊建明之外的深方大其他高管人员及技术骨干出资1978万元成立。
随即,深方大第一大股东深经发于6月18日分别与深圳市邦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时利和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将其所持有的深方大全部法人股分别转让给上述两家公司,深经发公司出售全部股权获得了应有的回报。
与此同时,熊建明控股的邦林公司为了实现股权收购,也动用了较多现金。熊建明说,他出售了他以前的一部分股份,即熊建明控股的集康国际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深方大B(相关,行情)股股份。
正如时利和公司名称寓意“天时、地利、人和",深方大的MBO正是有了这三个因素,才相比其他上市公司MBO的难产,显得干净、利落。
不是“内部人控制”
对MBO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们,通常担心的是当管理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从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对于上市公司,这种担心尤甚。
但熊建明表示,深方大不是一家内部人控制的企业,也不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情况。
在管理时,完成MBO后的管理层还只是作为经营者,股东权利只是在股东大会上行使,而除此之外,他们并不能以股东身份干涉企业的任何经营活动。据了解,为此次MBO设立的两家公司,没有其他经营性活动,避免了控股方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扰,也避免了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或者互相担保等活动。在公司的章程上,不仅对于股东、管理者的职、权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并且一一标明了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言语间,看得出熊建明对于此次MBO的顺利实现还是颇为得意。他历数深方大在MBO后发生的新气象:管理层的积极性、责任感、凝聚力、创新精神都增加了,从以往被动地承担责任到主动担当任务……甚至一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被管理层以“主人翁”的态度管理起来了。
说到他自己,熊建明称感觉是压力更大了,但这种压力在沉重中带着一点喜悦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