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趋势表明,日本公司再一次发力中国,除了加强在一些关键零部件企业的控股外,还将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于新一轮的合作伙伴,它们将侧重与国内的一流家电企业进行重组和合作。
在这轮博弈中,股权的构成和资本的结构将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国内一线家电企业如长虹、海尔、TCL也面临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国际上新一轮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整合、重组向我们扑面而来,国内又得面对二三线品牌挑起的接连不断的价格战、资源战以及自身多元化不利。企业自身产权一元化等诸多因素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它们来说,产权改革、资产重组、引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解决企业未来发展的种种难题,尤其显得重要。
在这种形势下,对于熟知东方文化和管理底蕴的日本人和具有国内企业急需关键零部件的日本跨国公司来说确实是一个机遇。国内一线企业已经认识到:新的战略伙伴的引进不但要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技术和管理问题。然而,相当多的中国企业仍然会将控股作为要求。对于要把控股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美国企业,日本企业是国内企业更好的选择伙伴。最近TCL与松下、三洋和海尔的合作已经成为不少家电企业效法的榜样,长虹和东芝的协作也已经初见端倪。
与日资家电企业相反,美国的跨国公司新一轮发力的策略将主要是收购一些国内二线品牌以及一些快要“倒下”和亟待“出嫁”的企业。主要原因是美国家电企业对中国国情及市场把握不准,当初与中方的合作主要是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个载体。随着市场的开放,这种载体型合资向区域型合资转换的趋势十分明显。美资企业当初登陆中国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推出自己的品牌,在新一轮争夺中,它们将推出自己的品牌。美资企业在中国屡遭挫折,并在与中国企业合资的磨合过程中付了学费之后,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握中国的市场和东方的文化,以期在未来的市场之战中能把握胜券。目前美资企业将主要精力放在收编一些国内的弱势品牌,甚至是陷入困境的品牌。由于中方企业谈判要价不高,当地政府也会出于税收、就业等因素的考虑,使得美资企业对合资公司控股甚至是收购顺理成章,最近惠而浦的动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日本企业和美国公司在新一轮的策略上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一个是与中国的优势企业进行互利互惠或松散或紧密的多方位合作,以期达到“双赢”的目的,共同把市场做大;一个则是凭借自身的庞大实力和自认为对中国市场稔熟于心的拿捏功夫卷土重来,依靠自身力量全方位冲击市场,孰赢敦败,将又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