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看,中国股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冬播、春耕、夏收、秋游的四大特征,这四大特征也符合中国上市公司基本面以及主力资金的运作习惯,每年的四季度,即10月、11月、12月,绝大部分市场主力有年底回笼资金、分红结账的习惯,所以股市资金面抽离压力巨大,一般以反复盘跌为主。但是,每年的第一、第二季度两市几乎每年都有或大或小的上升行情,所以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虽然经常是以下跌行情为主,但却是投资者提前选择目标做准备的时候。
投资者怎样去了解四季度的行情的性质,两市在四季度将以一种什么方式运行呢?下面,我们从证券市场的“十月效应”来进行分析。
10月份行情在一年中是比较重要的,它对后市大盘的走势有着指导作用,决定了投资者在一年最后两个月的操作策略。
历史上看,10月行情在中国股市中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跌多涨少。1992年至2002年11年中,阳k线出现的次数为3次,阴线为8次。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十一”长假过后两市进行交易第一天的走势与当月走势有着密切关系。1992年~2002年间,除了1993年、1996年首日走势与当月走势不符外,1995年至2002年,10月首日是阳线则10月的月k线就是阳线,首日是阴线则月k线就是阴线,这种现象的内在机理可以解释为,“十一”长假期间,市场投资各方对年底前的操作方向均作出了最终决断,因此,10月开盘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是多空双方最终权衡的结果,它的方向带有明确的指导性。所以,投资者对于10月份首日的走势一定要重点关注,这一天不仅对于我们判断10月走势而且对之后几个月的走势,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从10月份以后的走势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是10月份收出阳线,那么后几个月就会有或大或小的行情,k线实体越大则行情越大,k线实体越小则行情越小。只要10月份收出阴线,则后面几个月的行情走得较弱。
我们认为,两市经过三季度的下跌之后将在10月形成一个可操作性的短期底部,产生一轮2003年度最后的反弹行情,然后又一次进入下跌行情中,在年底形成一个可以在明年年初进行操作的大底部。
综合分析,四季度的整体趋势不容乐观,即使10月份有反弹,高度也有限。因此仓位的控制非常重要,而从创新低品种看,有的个股尽管已经跌了50%,但还在不断下跌,个股风险毕现。所以,今年四季度投资者应该以战略防御为主,不宜轻易大举介入,在短线反弹行情出现时,仓位较重的投资者仍应该实施减仓策略,或者调整持仓结构。
对于中长期投资者来说,2003年四季度证券市场的股价结构性调整仍将继续,同时孕育更多的投资机会。经过中期的深幅调整,大盘蓝筹股将出现又一次的投资机会,长线建仓的机会就出现于市场快速的回落中。
■三季度行情回顾
三季度大盘在扩容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走出持续调整的行情,各种指数均呈现破位走势。以上海综合指数为例,在7月中旬展开小幅反弹,明显受到年线的压制无功而返,其后20日均线成为不可逾越的阻力,股指在8月初和9月初两次反弹都遇阻于20日均线。总的来说,三季度是行情的调整过渡期,股指在重重压力下主动回调,为四季度行情的演变蓄势。
■历年十月行情回顾
■1994年,三大政策救市后经过两个月的时间,行情已慢慢平淡,跌幅较大,出现了单日最高759点,最低546点,幅度为39%的巨大跌幅。
■1995年,与8、9两月一同构筑中期头部,收十字星。
■1996年,放量上攻,形成明显上升走势,沪指在调整两年后首次突破千点大关,深综指突破3000点,为以后几年的牛市行情奠定了基础。
■1997年,9月份沪指下探到千点关口获得支撑,10月份出现第一根反弹阳线,从而确立了之后两年多的矩形整理的下边沿。
■1998年,10月行情整体波动不大,窄幅震荡,属下跌中继形态。
■1999年,5·19行情之后在10月份出现单边下跌,几乎没有反弹。
■2000年,上半年连续上涨之后,经过8、9月的调整,10月稳步推升,类似于1997年10月,但是在时间和幅度上都较后者要小得多。
■2001年,虽然有因国有股暂停减持而产生的一日井喷行情,但是仍然没有止住下跌的惯性。
■2002年,由于对11月份两会行情的预期,所以当年10月份行情是以一个横向三角形整理的方式运行的,最终以向下突破进入快速下跌而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