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竞争隐忧
我国投资基金业虽然起步较晚,前后发展不足十年,但发展很快,现在已经有封闭式基金54只,开放式基金15只,管理资产超过1200亿元。但规模普遍偏小,基金品种无论规模大小、无论封闭还是开放,在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风格和风险收益等方面给投资者的感觉都十分相近或相似,这种"千人一面"的状况造成了基金缺乏吸引力和发行出现困难。
原因之一就是现有基金管理公司主要是由国内券商发起设立的,券商经营模式及风格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基金管理公司经营及基金产品的趋同。据了解,目前首批有五六家外资企业申请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而排队申请的就更多了。结合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政策,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基金行业将会大大扩容。这种快速扩容将使买卖双方力量发生逆转,以往接近垄断的利润可能变得很薄,尤其是最终形成的"产品同质或近似"又会加剧基金业的竞争。
竞争更趋差异化
西方基金管理业务经过多年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管理技术化和投资程序化,且内控制度完备。此次国泰君安与安联集团合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将有助于中国基金管理转换经营思路、更新装备,在软、硬件上全面促进我国基金管理的产业升级。与此同时,中外基金的合资将会为我国基金业引入明显的差异化经营,帮助我国实现基金管理业的良性有序竞争。
WTO协议对新兴的中国基金业有五年的保护期,相关股权比例条款为:中国加入WTO后,外资参股设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比例可达33%,三年后可达到49%,5年后可增至51%。此次国泰君安和安联的持股比例分别为67%和33%,安联持股达到了目前法规允许的上限。据报道,安联今后将会在法规允许的时候增加持股,继续保持持股上限。目前虽然合资基金公司的控股权仍掌握在国泰君安手中,但安联所持的股权份量相信已能使其有足够的力量参与到合资基金公司的管理中来,从而带动中国基金管理的高质量产业升级。
纵观目前中外基金管理业务合作的进展情况,每一次的合作无不开始于产品设计、制度建设、风险控制及相关人员培训之类的技术性合作,并且当双方的合作及熟悉达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的股权合作将被提到正式议程上来。这个过程前后可能至少要2至3年时间。因此,外方有足够的时间向内资机构传输他们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从而为未来的合资公司打上鲜明的自身风格烙印,进一步推动基金业务市场竞争的差异化、有序化。
华尔街沉默的背后
今天,国泰君安与安联集团联手迈出了基金业开放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可喜可贺。但是自《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实施以来,众多"华尔街基金管理高手沉默"的背后似乎还隐含了更深的含义。今后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之路是否平坦,还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内资开放心态与外资控股意愿的博弈
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能取得远远高于其它行业的高额利润,因此合资公司控制权仍是内资机构的首要考虑。而外资品牌和技术的巨大诱惑,在内资经营层更换等切身利益问题面前可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另一方面,外资由于不熟悉中
国市场而形成的"恐惧心理"和"财大气粗"培养的严重控股心理之间又存在激烈冲突。因此,外资的控股意愿、内资经营层的开放心态间的博弈格局仍是今后合资基金公司能否最终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二,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世界经济的整体性衰退对外资在传统市场的经营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进而也影响到其对华投资的资金和实力。在此背景下,外资的战略调整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坚信中国市场发展的巨大空间和经济环境的持久稳定,决定大力加强对华投资,将对华投资项目作为公司未来的利润增长点;而另一类则采取经济不景气条件下惯用的收缩战略,即减少或停止对华投资,转而整合传统市场业务。两类模式在中国均有诸多实际案例发生。因此,究竟有多少外资机构采取"培养新利润增长点"战略进入中国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第三,外资投资理念的适用性
作为新兴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尚不成熟,无论是监管制度还是上市公司质量都与国外成熟市场存在较大差距。由此而形成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此环境下,在成熟市场行之有效的投资理念和相应投资工具及程序,在中国市场极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中、外竞争优势的合理嫁接和本地化改良将成为今后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能否运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兴业证券研发中心 贾红睿 卢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