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6月中旬沪市最高点2245点到本周二(9月16日)的1390点,跌幅超过38%的漫漫熊途中,投资者几乎丧失了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稳定预期。——尚福林主席正面讲:“编制发展资本市场纲要,对我国资本市场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做出战略性思考和安排,……有利于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发展远期前景形成稳定预期”。这事实上承认了投资者稳定预期的形成要靠监管层“做出战略性思考和安排”;反之,投资者稳定预期的丧失也与监管层的政策失当有直接关系。 两年多的熊市里,宏观经济形势蒸蒸日上,上市公司业绩明显好转,机构投资者队伍日益壮大,证券市场的外围资金更加充裕(每次新股申购都会引来动辄六七千亿元的资金);特别是今年人民币面临强大升值压力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竞相涌入,长期低迷的香港H股、红筹股大幅飙升……A股市场“风景这边独差”的不和谐现象如此鲜明。市场各方都在忧心忡忡,有识之士的反思与谏言不绝于耳。终于我们从尚主席新近的讲话里读出了管理层的初步反思。 事实上,投资者预期的紊乱正是从2001年6月出台国有股减持政策开始。出台的草率和草率的收场强烈地震荡了市场,强烈地给出了不确定的政策信息。之后又超于国情和时代地广泛开展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征集与大讨论,让6000万投资人几乎一夜之间都认识到:敢情当初那70%的国家股、法人股也是要流通的,而按最粗浅的分析大伙儿手里流通股当然要贬值——投资标准紊乱倒还可以重新确定,让人不解的是2002年6月国家又断然决定不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了。虽然一年的讨论和征集方案工作白搭了,可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但且慢,大伙儿又发现,国有股不在证券市场减持了,可又开始卖给外资、卖给MBO、卖给民营企业、转给法院拍卖的下家——而买卖完成后,股份的性质便是法人股了,国家可没说法人股不通过证券市场减持,况且国家也没那么理直气壮替法人股持有者做主不在证券市场减持……这样折腾到现在,哪个投资者还能有“稳定预期”?而丧失稳定预期的市场能不这般“熊样”吗? 期待着尚主席说的发展资本市场纲要能给出稳定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