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访谈(上)
根据多年参加两会报道的经验,全国人大代表中省级地方官员是轻易不接受媒体采访的,所以得到王鸿举代表同意接受采访的消息,我们有点意外。后来才知道,这一天,他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
言多必失,而且,重庆处于关注的中心,他的工作也很忙,在北京他也应该有一些亲友需要走动,为什么还接受那么多采访呢?
王鸿举是从基层干上来的市长,他的企业工作背景使他负责涪陵全面工作的时候更多了些经济头脑,“涪陵对三峡移民的政策用的比较好”,有人这样告诉我们。现在三峡库区中,涪陵是日子最好过的地区之一,有7家上市公司和两家拟上市的公司。涪陵有个号称20年无亏损的化工企业,一个给该企业做过咨询的专家说,“虽然未必有那么邪乎,但那的确是个很好的企业。”经济界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太极集团,其根基也在涪陵。
在企业领导人和政府领导人的眼中,媒体的概念是不完全一样的。
“在西部工作,当然想得都是自己那里发展更快一点,得到的扶持更多一点,这是很正常的。”王鸿举对记者说,但是,他有两个方面的担心,一个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不切实际;另外一个就是对反对重复建设精神的误读,一刀切地反对重复建设。
他说,整个中国的西部不太可能像我们很多人指望的那样,在将来的某一天,达到东部的发展水平或是完全抹去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这不符合规律。就是在西部也不可能,西部之间也千差万别,比如西南与西北,这个城市和那个城市等等。西部之所以是西部,其实很简单,是个区位概念。有人说,西部开发把重点放在环境建设、放在基础设施和教育上,还不如搞几个大项目。其实,造成西部劣势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因地制宜,搞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但是前期工作不可偏废。
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王鸿举说,中央不赞成,我们也反对,后患无穷,毫无益处。但是,一般来说,重复建设是市场经济必须支付的一种成本,没有一定数量的重复建设,就没有充分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
其次,重复建设与否,应该市场说了算,应该联系国际市场来考虑,不能光看某段时间的某个局部市场。中央领导也好相关方面也好,还没有看到谁说过,中国的钢产量以多少万吨为最好。究竟是不是过热,那要由市场来判断。再比如,汽车现在一年增加100万辆,而且还在增加,是不是过热?这也要根据国际市场来判断。
各个方面对西部要宽容些,因为西部发展滞后,他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差不多东部都已经走在了前头。用简单的尺度来衡量,西部任何一件事情都算重复建设:东部都有,而且人家效益还不错,还有发展的空间,你搞,还不如在他那扩产。
王鸿举说,另外举个例子,西气东输我赞成,天然气的加工,产量也好储量也好,重庆都在全国前列,西气东输,支持东部中部的用气,我赞成。天然气可以民用,也可以用于工业。加工这块能够放在重庆就不一定要千里迢迢用管道输送到东部去,这就是特色经济。再比方说食盐,分海盐和井盐两种,井盐长处很多,无论是品质口味还是有害物含量都是海盐不可比的。就成本而言,如果简单比较,生产一斤盐,井盐会贵一点,但是如果要达到同样的卫生标准,海盐要贵。而且海盐还要占滩涂,现在不是讲东西要协调发展吗?应该把这个市场让出来,让老百姓可以吃到更干净的盐、更好的盐。就搞工业来说,要达到工业用盐的标准,海盐的成本也要高于井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