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纺织有望变成“金娃娃”
国际纺织品采购模式转变带来空前机遇
“如今,国际纺织品零售集团正改变以往通过采购中间商订货的模式,直接将其采购中心迁至中国并进行集团式采购订货,抓住这个机遇将使中国纺织企业利润大大增加。”正在上海筹建一个大型纺织品研发中心的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林海说。
2003年纺织工业投资无论绝对量还是增长率都是近11年来最高的。根据城镇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统计,2003年完成投资885.46亿元,同比增长80.4%。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民间投资的迅速增长,去年纺织工业民间投资项目个数2334个,同比增长60.4%,占全部项目个数的50.9%,投资额533.18亿元。这种投资热潮一直持续至今,今年1至2月份最新的数据显示,纺织及纺织服装业投资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4.3%。
如此巨额的资金到底流向了何方呢?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主任孙瑞哲表示,自2002年以来,由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竞争力全面提升,中国成为国际大型服装和面料采购商的主要货源地。中国企业为提高生产规模购买和进口了大量机器设备,纺织行业投资急剧上升。“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企业却面临着越来越稀薄的利润。”他指出,一般由我国企业加工而成的纺织品在海外的零售价是国内生产成本的6到7倍,更多的利润被中间商、贸易商赚得。他举例说,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香港利丰虽然没有一个车间,却因与全世界7500个左右各种类型(如原材料、运输、织染、缝纫等)的供应商(主要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的合作,为全世界26个国家的350个采购商生产制造各种服装,并分析市场需求,对服装设计提出建议,从而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可以说,如果不改变投资现状的话,中国纺织企业将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世界上最便宜的服装。”孙瑞哲担忧地说。
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胡松表示,当今国际大型纺织品采购商之间正在发生一场成本与时间的“肉搏战”。一方面,由于与中间商和贸易商分享利润使其收益衰减,各大国际采购集团正紧锣密鼓地在中国筹建办事处和采购基地,以便直接向当地生产厂商下订单,压缩中间环节和成本;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需求越来越迅速地变化,一件服装从设计概念到生产完工所要求的时间越来越短,从以往的25周周期缩减到9至11周,供应商的分散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稍纵即逝的流行风尚,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价格较低的产品,谁就能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
“所以,我国纺织企业不应再打数量战了,而应该打一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长期战役。”孙瑞哲说,WTO协议规定同一类别纺织品每年出口增长不得超过7.5%,靠出口数量增长并不能抢占国际市场。反之,如果中国企业能把如今由中间商和贸易商来从事的设计、研发和企业本身一直从事的原料采购、加工成衣连成一条产业链,向纺织品采购商提供“一站式”生产和服务,将使中国纺织这个以往一直被认为步入“夕阳”阶段的产业顺利与国际对接。他透露,近期如海天轻纺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种国际采购需求,联合2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预计投资26亿元人民币在上海建立研发产业基地。林海表示,这将是在今后一段时期以内纺织业投资的主要方向。
“纺织可以是微利行业,也可以是暴利行业,就看你的产业链能延伸到多长。”胡松表示,纺织品行业拥有一个漫长的产业链,从纤维,到纺纱、织造、染整,进入制衣环节,再由采购商流向零售网络,最终到达消费者。“产业链上游——也就是原料、纤维部分价格每年变动幅度都很大,缺少预期;但越往下游产品多样性和附加值就膨胀得越快。”当得知我国浙江一些小型的、靠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维持生计的纺织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白天休息晚上工作节省电费后,孙瑞哲心急如焚地说:“中国纺织企业应当看到国际采购方式的这个转变机遇,避开中低端市场的严酷竞争,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工业质量来赢得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