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趋于“隐性化”。一些政府的“隐性之手”花样繁多,最突出的表现是优惠政策“比拼”。 福建南平市在引进一个外商投资的电解铝项目时,给出电价0.4元的优惠,但没有想到的是,这家企业最终选择在江西落户,原因就是对方给出更低的电价。在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每亩地的成本价在30多万元,而工业用地地价只要5万元/亩。在税收方面,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被架空。不少地方名义上实行“五免五减半”,私下还以奖励的方式变相将部分地税返还给企业,一些地方行“十免、二十减半”之实,以此招徕投资。此外,地方政府还大量利用“政府采购”等手段对来本地投资的企业进行“扶持”。而且在进行产品招标中,本地企业“中标的可能性最大”。 记者发现,虽然新一轮重复建设浪潮中唱主角的大都是民间资本或者外资,但民间投资的背后有大量银行贷款的“跟进”,投资风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记者采访了一位到福建省进行钢铁项目考察的民营企业负责人,他向记者透露了这样的“算盘”:投资建设一家钢铁企业,自有资金只要占到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就差不多了,首先有政府几乎是白送的土地,再就是我们会要求地方政府协调金融机构的配套贷款,在目前钢铁市场行情不断高涨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年投资回报率高达30%以上,一般三年就可以收回自己的投资。至于三年以后怎么样,行情好企业就继续有钱赚,行情不好背包袱的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大不了我们破产了事。 地方政府为何无视重复布局,纷纷伸出“隐性之手”大上项目、干预微观投资活动?其病灶出自考核病根。安徽省一个官员说:“如果兄弟地区的产值增长了25%,你只增了15%,上级考核时就会觉得你比别人慢,并没有人去分析谁是可持续发展的,谁在杀鸡取卵。”福建省一位副省长认为,在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能否形成税收、利润和效益综合考评机制是实现产业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其关键,是将科学发展观引入到政绩考核中。(记者 吴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