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1:
陈戈:男,复旦大学经济基地班签约:安永会计事务所月薪:5000元观点:“保险”是支“未央歌”
我本人不会选择保险代理人作为职业,虽然保险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但上海人并没有很强的保险意识。去年保险业里做得最好的XX,就是同时招收了数百名下岗女工和大学生搞推销,等到大伙把自己的阿姨婶婶等所有的亲戚都游说一遍以后,资源枯竭,而为时两个月的临时合同也到期了,自动解约,很有“陷阱”的感觉。
保险业在中国发展的空间很大,但目前漏洞也很多,老百姓并不是很愿意把资本投资在薄薄的纸头上,这跟我们的传统习俗、消费习惯也有很大关系。我觉得上海目前的保险行业仍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
Case2:
陈凌达:女,上海外贸学院国贸专业,目前在某报社实习理想月薪:3000元以上观点:给自己一个机会
家里吃晚饭的时候,经常会有年轻人敲门来推销保单,让人觉得烦,老实说,心里还是佩服这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的勇气的。难怪有人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人充分展示自我的行业,而且充分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相同级别的业务员,有的年收入达100万以上,也有的几乎没有什么收入。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会给自己一次机会,用一年半载时间,全身心投入。即便最后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这样的工作,相信对以后的职业生涯也会有帮助。
Case3:
王林鹤:男,华东政法学院,律师事务所实习观点:赚聪明人的钱
我有亲戚在保险行业工作。我认为对于销售某种商品的人来说,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未来购买这一商品的人会不会越来越多;二是人均的购买量是不是越来越大。我相信在上海,将来买保险的人会越来越多,每人的购买量也会越来越大,所以说这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行业,是赚聪明人的钱的行当。
但目前进入这一行业的门槛挺低的,只要高中以上,通过一个简单的资格考试就行了。不像许多发达国家,不但要求高学历,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专业训练并取得相关证书才行。参差不齐的素质可能会让大家对保险代理人有不好的印象,影响了我们大学生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我会把做保险代理人纳入考虑范围,但不会是首选。
Case4:
无花(网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签约:东方网少年频道,同时也是自由撰稿人月薪:3000元以上观点:换种眼光看“保代”
随着SOHO、BOBO族的出现,自由工作者在自由的地点办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和向往,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辩证。所以做个保险代理人,并不光意味着强大的压力,卑躬屈膝的生活姿态,它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职业,一份虽然平凡,却很神圣的事业。因为它是一个让人们充分展示爱心、为普通大众服务乃至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事业。并且你将不必担心因为年龄的增长而被淘汰,因为你的客户越来越多,而竞争力自然也会越来越强,收入也越来越丰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