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谢伏瞻
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险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保险公司的总资产快速增长,已破万亿大关,保险收入持续高速增长,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逐年提高;二是保险机构不断壮大和扩张,国有保险公司顺利完成重组改制和上市筹资,以股份制为组织形式的各类保险公司迅速成长,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保险市场垄断格局已被打破,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三是保险监管体制得到加强、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步骤地制定、颁布实施,银证保监管的联系协调机制逐步加强;四是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按照入世承诺不断扩大,外资进入的地域限制放宽,业务领域扩大。保险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相互促进,正进入到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而言,我国的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业的总体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企业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与日趋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不相适应;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服务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监管水平和法制环境与控制金融风险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深入分析保险业的现状与问题,探索保险业发展的战略,总结国际保险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研究保险业改革开放发展中的政策,对于积极发展保险业,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讲两点意见。
一、 积极发展保险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在这一时期内,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如果我们的战略和政策把握得当,可以促进经济的迅速壮大,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将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群众收入、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这就会增强全社会规避风险的能力,为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通常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最易激化的时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城乡、区域、国内、国外、短期、长期各类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经济停滞,这就要求我们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建立社会的稳定器。积极发展保险业,正是建立这种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这一时期内,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力度,进一步发展多元所有制,健全企业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建立政府规制,促进有效竞争。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公共支出的透明度,优化支出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内控机制,发展金融市场,化解金融风险。改革财政体制,理顺中央地方关系,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壁垒,建立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所有这些改革,都意味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可能带来一部分机构、一部分人群的利益损失和境况的恶化。这就需要我们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为应对改革带来的风险提供保障机制,这也对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的对外开放必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的不少弱势产业面临跨国公司的更大竞争压力,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资源的依赖更强,国际经济波动和不确定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更大。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摩擦可能增多,这就会增加我国经济发展风险,也要求保险业为对外开放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总之,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都离不开保险业的支持,积极发展保险业,必将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 保险业的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创新与风险的关系。
中国保险业当前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一是规模偏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不配套、不协调。2002年,保险深度为3%,保险密度只有29美元,分别比世界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和394美元;二是产品品种较少,市场细分度低,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现实与潜在需求;三是保险企业资金不足,财力较弱,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窄,保险资产与负债不匹配。保险资产中银行存款占一半左右,其次是国债和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只占6%左右,资金运用收益率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四是保险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都不宽松,社会信用意识淡薄,风险意识欠缺,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法规不完善;五是外部竞争压力增大,随着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市场的竞争加剧,外资保险公司对保险业的人才、客户的争夺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上述矛盾和问题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还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发展与规范、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短期与长期、保险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广大民众对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增强运用保险工具规避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风险和个人风险的自觉性,挖掘保险业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使经济增长、社会稳定与保险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第二,加快保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已有的保险企业,要充实企业资本金,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推进多元持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经理层的激励与约束,将现有的保险公司建成为管理规范、内控严密、信息披露充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使现有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同时,有步骤地向国内资本和外资开放保险市场,引入新的市场竞争者,促进业内充分竞争,做大整个保险业。
第三,加强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对不同的保险对象设计不同的险种,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保险需要。加强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后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保险补偿等一条龙服务,克服重保轻赔,重市场份额轻市场风险,重当前轻长远等现象;克服盲目投保,提前续保,误导投保人的问题,不断提高保险服务水平。
第四,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强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良性互动,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率。探索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的联动机制,以及新形势下银证保混业经营的可行性。鼓励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和主导力量,同时规范完善资本市场,避免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降低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风险。探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可行途径,建立专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控制风险,提高安全性的前提下,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第五,探索符合现阶段发展水平和现有体制环境的监管模式,实现专业化监管、法制化监管、技术型监管相结合,外部监管、内部监管相结合。建立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监管模式。制定市场准入规则、保险精算规则等一系列制度,建立银行、证券、保险联席监管体制,降低系统性风险。
第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是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在当前,既要提高企业诚信,避免保险公司及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误导甚至恶意欺骗消费者;也要提高公众诚信,避免投保前和出险后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甚至制造各种保险欺诈、骗赔事件。为此,要加快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信息持有机构的合作与配合,建立起社会化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保障守信者的合法权宜,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和处罚力度,形成全社会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信用环境。
第七,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保险人才队伍。保险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在人才。包括保险业的企业家队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保险监管人才、理论教育与研究型人才和保险中介与营销人才等。人才的培养,一是教育,二是实践,要加强高校保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保险业的人才培养打基础。同时,加强高水平国际型人才的引进,重视对企业中已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和提高,以积极的方式留住人才,防止高层人才的流失。
保险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开创新局面,为保险业的发展建言献策。祝论坛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