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虽然北京国际车展十分火热,但国内汽车市场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14日公布的数据,5月份全国共生产轿车21.51万辆,同比增长30.5%,但增速比4月份大幅回落了12.1%,轿车生产增速25个月以来首次低于整个汽车业的增长幅度。轿车产量环比连续2个月下降,4月份比3月份减产0.57万辆,5月份则比4月份骤减2.44万辆,降幅超过10%。在降价预期下,汽车市场的销售增长数据,可能比生产数据更差,据称5月份国内汽车销售增长跌至两年新低。
上述数据,再一次证实了分析员过去的判断: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风险在加大。这种风险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本身的变化。汽车消费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井喷”之后,消费能力得到了很大释放。今年以来,以保险业加速退出汽车消费信贷为特征,汽车消费的环境正在向不利方向改变。此外,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由于2006年汽车关税下降效应,消费者普遍对汽车降价产生预期,持币观望的情况在增多。二是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主要影响表现在对汽车业的信贷紧缩,尤其是消费信贷门槛的抬高,使汽车消费受到了抑制。从证券市场来看,加上近期市场盛传,去年内地汽车贷款坏帐近千亿元人民币,这直接导致近期汽车股的突然急煞车。
过去3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均连续保持50%以上,汽车业是近年中国经济中的亮点行业,目前占中国经济的约1%。但从近期生产增速下降、销售增长放缓、库存增加、竞争加剧,还有毛利趋降等情况来看,这个行业令人担心。有理由担心,今年中国的汽车产业,可能会从一个亮点行业变成一个风险行业。(贺军)
整顿焦炭业正在遭到地方的现实阻力
对焦炭行业的整顿,是今年宏观调控中的一个“亮点”。部分省份如山西省,由于焦炭生产盲目扩张,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强力限制。不过,在具体执行中,对焦炭行业的整顿却遇到了地方现实的阻力。下面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山西河津市因为焦炭而成了山西首富县(市),与焦炭相关的产业已成为该市的经济支柱。2003年,该市GDP完成73.2亿元,同比增长73.3%,今年计划突破100亿元。河津市希望成为山西省最先冲进全国百强县的县级市。不过,河津市的支柱产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调控。5月27日,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暂停审批新的焦炭生产项目。两天后,山西省政府即作出反应,宣布暂停对焦炭新建和扩建项目的审批,遏制焦炭行业的无序扩张。但实际上,治理整顿很难实现。如河津市太兴焦化有限公司今年要新建年产焦60万吨的项目。但前提是要淘汰该公司现有的焦炉,这需要市政府协调淘汰该公司附近的几家小机焦。如淘汰工作不落实,该项目就不得开工建设。对此,河津市一位官员表示,“淘汰小机焦后再上新项目”的说法,是不懂行的人异想天开定出来的,“怎么可能淘汰后再上新项目?如果真那么做,淘汰过程中,市场谁来满足?工人去哪里?现在焦炭市场行情那么好,怎么可能要求企业停下来?”这位负责人还透露,他们已和省环保局达成默契,新项目运行以后,再逐步去淘汰需要淘汰的焦炉。
从目前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看,河津市的例子不是个别现象。由于调控和整顿涉及到当地经济发展,属于“伤筋动骨”的事情,地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抵制,这已形成宏观调控中的现实阻力。(贺军)
电力紧张正在显著影响外商投资取向
随着夏季用电高峰期的来临,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饱受“电荒”的困扰,这种情况在东南沿海外资集聚的地区表示比较明显,并已影响到了部分外资的投资取向。据台湾媒体报道,由于浙江、苏南缺电问题严重,台商今年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将地方政府能否确保供电作为投资的重要考虑。部分台商开始转战二级城市,如日前苏北新开发的南通科技园区就以当地供电正常,确保企业供电作为“筹码”来吸引台商前往投资。另一个例子是,今年6月初,日本贸易振兴会香港办事处发表报告指出,多数在广东投资的日本企业有意北移,主因是当地供电不足,其中更有部分企业计划将厂房迁移到广西地区。即便日商大多自行配备发电机,但是过高的发电成本仍让日商吃不消。在珠三角投资的全球主要内衣生产商黛丽斯国际主席冯炜尧说,“如果我们不能压低成本,未来两三年内就必须考虑迁厂。这主要是考虑到劳动力成本问题,但也有电力费用等的因素在内。”
有专家将内地电荒所造成的外商投资转移称为“资本转移”,目前,“资本转移”的效果正在东南沿海地区发酵,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较为明显。一般而言,企业的观望期为一至两年,如果两年内电力不足以及电力贫富不均的现象未获改善,将使得外商加紧转移到电力富裕区。
还应该看到另外一种风险,电力供应短缺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正在使得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贵,投资环境越来越不好。此外,随着内陆省市的发展,投资的增多,就业机会也开始增多,沿海地区过去大量吸引内地劳动力的情况也正在发生转变。在电力短缺等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沿海地区的资源,肯定会向一些受鼓励的产业或者少数大型外资集中。上海市最近表示将优先保证向大型外企供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值得重视的是,这很可能是部分外商投资向中国内地有规模地转移的开始。(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 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