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的原油市场可谓是风云变幻。中东局势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热点,5月底发生在沙特的针对石油公司的人质事件,将去年年底以来油价连续增长的势头推向了顶峰,WTI7月合约价格创下了WTI原油合约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42.38美元/桶。如此高的油价,给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压力,各国人心惶惶,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控制着全球近3成原油产量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而在欧佩克内部,以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为首的部分成员,也挺身而出,游说各国从长远利益出发,增产抑价,甚至率先超限生产。如此一来,6月3日在黎巴嫩贝鲁特召开的欧佩克成员部长级会议,就成了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6月2日,欧佩克报出将讨论增产方案,并提交了相关报告,消息传出,当天就成了今年名副其实的反转日,油价冲出42.45美元/桶的新纪录后轰然崩塌,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多头获利者纷纷平仓出局,当天收盘较前日跌落达2.37美元/桶。在一阵内外交攻之后,欧佩克终于在6月3日的会议上通过了增产方案,决定从7月1日起增产200万桶/日,8月份再增产50万桶/日,当天油价再度下挫,并产生了17.76万手的巨额成交。
此前,曾有部分分析人士认为,欧佩克的增产方案早在5月份就已被市场所消化,不会对油价产生根本性的撼动。然而事实说明,欧佩克仍然是世界石油供需体系中一个最重的砝码。当然,如果说欧佩克的产能原因已经是众所周知,大量的基金和投资机构持仓及其异常动向更是让人感到莫名的忧虑。据分析人士估算,基金和投资机构大约控制了30%的持仓量,他们的任何动向都会导致市场的异常走势和剧烈波动。也许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让我们理解,6月7日以来市场进入了震荡盘整阶段,而价格波动的幅度又往往超乎人们想象。从WTI8月合约的日线图中,我们可以发现,6月7日到6月25日的15个交易日里,有7个交易日的当天波动幅度是大于1美元的,同时成交量也依然较活跃,14日的平均成交量达到8.6万手。在这过程中,伊拉克的针对石油管线的袭击事件,挪威的石油工人罢工均成为了引导油价波动的热点。
6月28日,挪威罢工的结束、伊拉克石油出口的逐步恢复、特别是伊拉克政权的提前移交给油价下跌创造了充足的理由,徘徊了多日的37美元的防线终于被冲破,油价又吹响了再度下跌的号角。6月30日,美国能源信息署和石油协会的库存报告均显示美国原油储备意外下降,从日K线图分析来看,6月1日和2日的大反转彻底改变了4月份以来的上涨趋势,而6月28日的下跌突破了头尖顶的颈线。预计后市原油总体呈震荡下跌,但在35.6美元附近会遇到较强支撑,前一阶段的37美元支撑线将演变成阻力线。
下一阶段我们应当关注的原油市场信息主要有:
1、中东局势仍然是一个导火线,移交后的伊拉克新政权能否掌控复杂的局势,对于今后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量能否恢复战前水平是一个考验。伊拉克战前的石油出口水平是250万桶/日,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曾达400万桶/日,而目前大约维持在180万桶/日,这一数量还受到恐怖袭击的威胁。拥有最多闲置产能的沙特是欧佩克增产的主要来源,该国在发生了一系列的恐怖事件后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其国内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2、美国的汽油零售价格虽然已经连续4周下跌,但是美国国内的成品油供应依然紧张。6月24日,美国能源信息署的库存报告显示,原油库存上涨250万桶,而汽油库存下降了80万桶。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受到产能限制和消费需求增长的影响,国内的成品油供应形势依然严峻,夏季的汽油用量高峰虽然有望平稳度过,但是今年的冬季取暖油供需状况还是不容乐观。
3、全球能源高增长的势头还在继续,中国首当其冲。根据国际能源署6月份发表的报告,2004年全球的原油需求量将达到8108万桶/日,比上年增长231万桶/日,而来自中国的需求为628万桶/日,比上年增长79万桶/日,中国的需求增长占了全球的34.2%。该报告还显示,今年二季度中国的日均需求将达到638万桶/日,比去年同期净增120万桶/日,而夏季用电高峰已经到来,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人们仍担心去年4季度的电荒和油荒会再度蔓延开来。虽然国际能源署认为今年5月份的原油日产量达到了8202万桶/日,足以满足需求,但是中国目前的石油进口和储备体系还很不成熟,主要采购渠道还是依赖现货市场,因此短期内的采购增加极有可能引发油价上涨。
4、随着10月份美国总统大选的临近,各项经济指标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石油价格自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议题。油价能否顺利回落关系到美国经济未来的走势,同时也关系者共和党背后所代表的石油集团的利益,自然也就对布什能否连任起到重要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布什政府已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使油价的回调,而且这一努力还在继续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