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海已经成为内地保险业最发达的城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保险市场保费收入达143.01亿元,中外保险机构的总利润占全国市场的1/4。人均保费支出、投保率……这些衡量保险发展程度的指标,在全国首屈一指。 保险市场的扩大、保费收入的增加、保险新品的频出,这一切都有赖于人们保险理念的转变。对此,常年“奋战”在第一线的保险代理人最有发言权。如今已经升为友邦保险营管处总监的罗若远,不仅是上海,也是全国最早的一批“跑街先生”。他深有感触地说,以前上门推销保险,人家会认为是“触霉头”,但是现在却有不少上门客户;以前很多大楼门口都贴有“保险推销人员请勿入内”的字条,不知从何时起,这样的“警示”渐渐少了…… 从排斥到接纳,从误解到理解,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意识到:保险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消费品,而是必备的理财工具。其中,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以前市民普遍相信,无论生老病死都有单位和国家“托”着;但是随着公费制度的终结,国家只保障劳动者基本的最低医疗和养老保险,人们不得不寻求一份自我保障。从投保率看,目前上海已超过六成,几乎呈几何数级增长;从投保的“品种”看,体现基本风险保障功能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尤受上海人“偏爱”,购买比例相当高;此外,保险的另一大功能———投资,也渐渐为富裕起来的上海人所认可,投资分红型产品逐年升温。去年上海的人均保费支出首次超过了2000元,而这项指标两年前才刚刚突破1000元,市民对保险的渴求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无处不在的保险营销网络,也给了人们更多亲近和了解保险的机会。如今,足不出户,只需一通电话或者网络,自动有人上门提供服务;走出家门,无需到专业的保险机构,在银行、在商场、在机场,哪怕在路边,都可以享受到周到的贴身服务。保险,不再是简单的保障和理财工具;作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它已经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