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越来越多QFII资格的批复以及QFII额度的发放,意味着QFII在一度沉寂之后又重新开始活跃起来。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托管银行大战也悄然展开。去年的争夺中外资银行先声夺人,如今中资银行已开始奋起直追,逐步形成了中外资银行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外资银行先声夺人
QFII托管行最初的风头显然在外资银行,率先申请成功瑞银、野村、花旗、高盛等均把业务定在了花旗、汇丰、渣打等外资银行。在去年所有的10余家QFII中,外资银行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托管业务,几家中资银行基本上只是象征性地有一家"垫底"。
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出色的技术和在其他市场的经验,以及在中国外资股市场上的实践运作。作为唯一一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向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B股托管服务的汇丰银行,连续多年被国际权威期刊《全球托管人》评为"中国最佳证券托管银行";花旗银行同样具有极强的竞争力。1992年以来,花旗银行均为上海证券中央登记结算公司指定的上海B股唯一美元清算银行,其在我国台湾地区、印度、韩国等地的QFII托管业绩更是一个强大的杀手锏。渣打银行则是亚洲市场最大的托管银行,已经营了50多年托管业务,目前在14个国家和地区有16个托管中心,占30%市场份额。
那么,从客户端------QFII来说,他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记者与一些外资机构的交流中可以发现,鉴于与外资银行在其他市场上的长期战略合作,的确有相当一批潜在的QFII倾向选择外资银行作为其托管银行。当然,即便有"印象分"在,相信作为一种商业行为,QFII会在综合各种因素后做出一个实际的选择。但目前至少从某些方面来看,外资银行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
中资银行奋起直追
然而,上述局面近期在悄然改观。工行近期宣布,德累斯顿银行已选定其作为QFII托管行,加上此前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及大和证券SMBC株式会社,工行的QFII托管客户已经达到了3家,在数量上已经逼近了外资同行。其他如建行、中行等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客户。在经历了最初的被"冷落"之后,中资银行如今开始奋起直追。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中资银行能够快速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在短期内在技术或者服务上有了大的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在"戏外"。如果说战略参股是一种较为直接的"借力"方式的话,那么,业务上的战略合作则可视为一种间接方式。
观察目前选择中资银行作为托管行的QFII名单不难发现,汇丰、渣打、德累斯顿、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大都为银行集团或有着很强的商业银行集团背景。相比较而言,纯投资银行背景的摩根士丹利、野村证券、高盛等,则均选择了外资银行作为其托管行,保持了他们在其他有QFII业务市场的一贯做法。
外资商业银行集团选择中资银行作为其QFII托管行,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希望与中资银行通过这一合作,建立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推动其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
目前,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合作尚处于"净输入"状态,包括QFII托管业务。然而,随着其内地业务的逐渐推进,这种净输入开始朝着"有进有出"态势转变,在未来中资银行最终走向国际市场后,外资银行目前的战略投入将逐步得到回报。
综合实力发挥作用
概括来说,第一阵营脱颖而出,同一阵营竞争激烈,是目前整个QFII托管业务市场格局的总特点。
无论是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各银行间的差异开始逐步显露。部分银行开始逐步显示了领先一步的优势,包括中资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外资银行中的汇丰银行、花旗银行。
事实上,这种相对集中是目前中外资银行在整体竞争力和托管业务综合实力的一种真实反映。以外资银行为例,取得QFII托管业务资格的是外资银行中国业务"三巨头"------汇丰、花旗和渣打,迄今为止所有的单子均为上述三家所垄断。其中,尤以汇丰和花旗更具竞争力。虽说,托管业务本身比较单一,但银行整体投入和实力框架仍起着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多元化选择成为QFII托管行竞争的又一新特点。如日兴资产管理公司去年度的12家QFII中,中资银行中的工、中、建、交各取1家,外资银行中的花旗、汇丰各占3家,渣打银行占2家,就是一个这种格局的集中体现。
虽然外资银行在QFII托管上领先一步,但由于目前资金流动仍受到相当限制,外资银行全球调拨灵活的特长未能充分显示,加上一些战略考虑,所以在客观上提供了中外资银行齐头并进的可能。当然,中资银行要在长期的竞争态势中处于不败之地,尚需付出不少努力,面临诸多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