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工业五十强行业 告别三大传统产业 |
广东工业五十强告别三大传统产业
整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五十强总营收占广东规模以上工业总营收的29.1%
进入21世纪以后,广东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东工业企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广东工业企业五十强作为广东工业企业的排头兵,其企业的行为不仅能够反映广东工业竞争力水平的变化,而且对其他企业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2003年,广东最大的五十家工业企业营业总收入达6262.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1%,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的29.1%。
从广东5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业分布看,有34家企业来自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学等三大新兴产业,占五十强企业总数的68%,比2002年上升了4%;而在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三大潜力产业中,有5家企业入选,其中医药2家,汽车3家,共占工业企业五十强的10%,比2002年上升了2%;而原属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三大传统产业的企业都已基本退出了五十强的行列。上述数据说明,广东工业五十强在行业分布上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广东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正在健康发展。
可喜变化
产权结构不断优化
从企业性质总体发展趋势来看,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数量有所下降,从2002年的14家减少到2003年的13家,占整个工业企业五十强的26%。与上一年比较减少了2个百分点。对企业性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广东工业企业五十强中,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在新兴、竞争性行业——电子行业中已完全退出。2003年广东工业五十强的17家电子企业中无1家属于国有企业;家电行业入围五十强的7家企业中仅1家属于国有企业,机械行业入围的6家企业中有1家属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2家)、自来水生产与供应(1家)、煤气生产与供应(1家)、冶金(2家)、医药(2家)、汽车(1家)、机械(1家)、家电(1家)、化学(1家),合计13家。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重化工和冶金等非竞争或者竞争程度比较低的行业,正在逐步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并且开始有意识地进入一些新兴或者说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例如汽车行业等。广东工业五十强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的变化,说明这些企业产权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这些企业在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内部变化必然导致广东工业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提高。
地区聚集趋势明显
广东工业企业五十强的地区分布反映出明显的地区聚集的发展趋势。从企业所在地区来分,2003年广东工业企业五十强分别集中于广州市、惠州市、茂名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湛江市、中山市。其中大城市广州、深圳共占54%。如果把地区再放大一点,我们发现,这些企业的94%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带。
实际上,企业的族群发展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族群现象有多种表现,它有时表现为非相关产品的族群出现,有时又可表现为相关产品的成群出现。1990年,迈克尔·波特通过对国家竞争优势原因的考察发现,绝大多数的国家,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族群组成的,而非孤立的个体组成。在企业族群内,企业族群中的企业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族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企业族群中的企业关联是一种更加广泛意义的关联,企业族群内形成大量的信息集聚、技术集聚、资金集聚、人才集聚、政策集聚、权力集聚(代言人)等。广东工业企业五十强的地区聚集发展趋势,将有助于聚集区内企业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提高聚集区内企业的战略联盟与资源整合能力,从而通过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不容忽视
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
数据显示,工业企业50强中82%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12%的企业技术在上中下游都有所涉及(实际上上游技术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只有6%的企业集中于上游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实际技术竞争力也不是很强,尤其与国外先进国家比)。
那么我们是应该完全抛弃目前的技术,重点集中于上游技术的开发?还是完全不管上游技术发展而仅仅专注于目前的中下游技术,积蓄开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呢?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目前只有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中国的经济才能够以潜在的最快速度发展。企业按照当前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区段和技术、进行生产,将使整个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积累最大的剩余,从而积累和培育更丰富的企业投资资源。
利用目前的中下游技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上游技术,尽快缩小和发达国家的总体技术水平的差距,从而最终使本企业的技术居于整个技术链条的上游,创造真正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政策建议
国资不能够只退不进民企不能只放不扶
“行业本身就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广东省及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国资不能够只退不进,民企不能只放不扶,政府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政策扶持等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对新兴和具有潜力的行业实现战略性进入,推动行业结构的优化。
所以建议对投资和风险大的项目如石油化学、汽车、钢铁等行业,主要应该继续通过全部投资或者与国际大企业合作投资的方式发展大企业,例如广州市政府与日本汽车巨人合作投资汽车与汽车发动机项目;对竞争性比较强的新兴行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则可以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发展和提高现有企业的竞争力。对现有的国有企业应该采用出让股份或者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方式,改变产权和引进资金、技术;对于新上的高技术项目,政府应该通过参股或者各种政策扶持的方式给予支持或者引导;对产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差的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三大传统产业进行战略性的提升或者转移。
协调发展上游技术与中下游技术
首先,重视上游技术的发展。上游技术的发展是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关键部分,企业只有掌握了上游附加值高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产业上游技术的发展。
其次,兼顾中下游技术的发展。强调产业上游技术的发展,并不否认兼顾中下游技术的发展。事实上目前发展中国家只有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发展经济,按照一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区段和技术进行生产,才能使整个经济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最大的竞争力,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积累最大的剩余价值,从而积累和培育更丰富的企业投资资源,最终为上游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企业在实施技术发展战略时,必须兼顾上游技术和中下游技术的协调发展,而政府则应该从过去重点支持技术引进和应用,开始向重点支持基础应用和基础性研究转变。
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广东的三大传统产业:饮料食品,纺织服装、建筑材料等行业,其主业技术基本处于技术链条的下游,最近几年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增长方面都出现了相对萎缩的情况,从广东工业企业五十强的评选结果来看,2003年,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完全被挤出了五十强之外,可见,广东大企业在这些传统产业中的竞争力已急剧下降。因此,应该引导企业向高端产品延伸,向上游技术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并提升传统产业。(华南理工大学战略管理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