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个周末的下午,南京市商业银行(下称南京商行)的信贷管理部显得特别忙碌。“明天上市辅导期就要结束了,所有的数据资料、信贷档案都要全部分类和归拢。”该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2003年6月10日与中信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至今,南京商行顺利地走过了上市进程中一个必备的步骤——上市辅导。
“这一年,我们主要根据上市的标准,在公司治理、内控制度、组织框架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南京商行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将在四季度初向证监会提出上市的申请。”
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安排,几天之后,南京商行还将首次以上市银行的标准在媒体上公开发布年报。
在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中,南京商行是目前惟一一家行进在上市途中的银行。从2000年11月接受国际金融公司(IFC)15%的参股,到有条不紊的上市步履,南京商行俨然成为中国金融监管高层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选取的一个样本。
上述负责人表示:“如果一切顺利,我个人预计最早明年上半年上市。”
“规定动作”基本完成
中信证券的辅导团队在南京商行已经驻扎了整整一年,引领着南京商行这名运动员向着上市的终点奔突前行。
中信帮助南京商行从上至下完成了一整套的规范动作——按照上市企业的标准修改公司章程,补充完善内控机制,完善公司治理和组织框架等,以期更接近上市的要求。
作为一家准备上市的银行,南京商行面对的考验和一般的上市企业有所差异——不仅要符合证监会的各项条件,还要同时符合银监会的监管要求。
以董事会的设置为例,根据证监会的要求,独立董事不能少于董事会成员的1/3,而银监会规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应当超过20%。于是,南京商行在15名董事会成员里,设立了5个独立董事席位,银行高管董事4名。
当然,需要达到的条件不只这么简单。
“必须同时符合硬的监控指标和软的监测指标。”南京商行的那位高管说。所谓硬性的监控指标,是指作为一家上市银行必须符合的一系列指标。如《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存贷比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不得低于25%,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之比不得超过10%。
南京商行的这些指标看来还比较令人乐观。截至今年6月30日,按照银监会新的资本充足率口径计算,南京商行的资本充足率为9.59%,资本净额为15.95亿元,核心资本净额为13.69亿元;不良贷款率去年年底为5.58%,今年6月末为3.32%。
此外,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南京商行提取了呆账准备金5.549亿元,坏账准备金661万元,信贷损失部分的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00%。
存贷比一项,则始终控制在55%左右。上述高管认为:“存贷比体现的是风险与效益的平衡关系,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好,根据南京商行的资本规模、风险承受能力,总体控制在55%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今年上半年,南京商行实现利润约1.2亿元。
“软指标”暗藏扩张计划
如果说硬指标旨在维护银行健康的肌体,软指标的合理达成则可以将银行做大做强。
软性的监测指标则是指那些给予商业银行一定弹性空间的考核指标,比如单户贷款比例、中长期贷款比例、集团客户贷款比例等。虽然银行不会因为达不到这些标准而受到惩罚,但它们也是监管当局考核一家银行的重要依据之一。
从2001年开始,南京商行就参考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议,控制高风险行业的信贷资金投向,加强对资金风险的分流,并对行业贷款、国企贷款、单个客户贷款所占净资产的比例进行了设计。该行有关人士说,在本轮国家宏观调控开始前的2003年年底,南京商行就开始限制对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投入,今年3月更是完全停止了房地产贷款,避免了资金流入这一高风险领域。
但他也坦陈:“今年上半年,我们对一些集团客户的大额贷款进行了调整,但调整还没有结束,有些指标还没有全部达到。”
与此同时,核心业务系统再造工程已经完成,这个工程有助于提升南京商行的管理水平。从去年9月开始,该行陆续投入近2000万元,将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建立起一套较为先进的管理系统。有了这套系统,南京商行就可以实现本外币业务一体化、数据采集的集中化、业务24小时无中断等目标。“以前由于数据系统不支持,一些支行的国际业务根本开展不起来,现在完全解决了。”一位南京商行的人士说。
对这个暗藏着扩张“野心”的银行来说,新的业务系统搭建起了一个可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媲美的三级管理平台:总行-分行-支行,可支持南京商行随时到异地开设分支机构,为今后的进一步扩张做好了准备。
最快明年上半年上市
辅导期与向证监会提出上市申请之间,还有一小段路要走。
这包括一些必须要完成的程序。如由国有股股东江苏省财政厅确认其在南京商行的国有股股权,由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南京商行每年都聘请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制作会计报表,一家是外资的普华永道,另一家是中资的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
与此同时,南京商行还需在跨区域经营上获得银监会的许可。前述高管解释说,“招股说明书必须说明资金的用途,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来做什么?用于什么样的发展?如果不跨区域发展,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资金。”
但是,跨区域经营目前在城市商业银行这个群落里,还是一扇未被开启的大门。尽管不少城商行都有跨区域经营的迫切愿望,但在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下,少有实质性的进展。那么,南京商行能否顺利拿到银监会的“通行证”呢?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去年8月,全国城商行会议在南京召开期间,银监会一位高级官员曾到南京商行考察,亲自为该行指出了发展路径:先上市以扩充资本金,然后在省内实施跨区域经营,再逐步向省外扩张。
银行的资本规模是跨区域经营的一道门槛。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必须向其分支机构拨付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营运资本额,且拨付给境内各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总行资本金总额的60%。南京商行的这项准备显得还不够充分,其注册资本为12.068亿人民币,小于北京市商业银行和上海银行,与杭州商业银行、无锡商业银行等一起位列城市商业银行的第二梯队。
“争取第三季度末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第四季度初将上市申请和第三季度的审计报告一并上报给证监会。”那位高管说。
那么,城商行上市的先河究竟将在何时开辟呢?一位证券界人士分析,材料上报后,通常还会经过数次修改,如果顺利的话,最早可能在今年年底拿到证监会的批文。接下来就是在交易所等待上市。现在上市的频率虽然有所加快,但等候在交易所外的企业仍然是一个长长的队列,这给南京商行的上市日期带来不确定性。
一种可能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不分行业类别,和所有的企业一起排队,那时间就会比较长;另一种可能是,作为银行这一行业类别单独排队,那南京商行就会排在第一个,上市日期便指日可待。该人士也预计,南京商行最快将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