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电当然不是好事。今夏由缺电造成的生产损失和生活不便,便是经济未协调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然而,如果换一个角度,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和应对缺电,又会让缺电变成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这是上海“好马喂好料”的实践带给人们的启示。 在电力供大于求的年代,上海一些高耗能企业享受着优惠电价,“老虎屁股摸不得”,社会为此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双重代价。在缺电的新形势下,优惠电价顺理成章被一刀砍掉,避峰、错峰、差别电价等限制高耗能企业发展的举措也随之出台。这些举措,使“电老虎”们顿时有了忧患意识。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前提是转变观念。缺电引发了人们对能源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极大关注,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深刻反思,从而对上海通过结构调整限制直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多了一份认知和理解。 扶优限劣,既不是新概念,也不是新鲜事,而这一轮缺电唤起了上海人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节能降耗的空前热情,并为其注入了新的涵义。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市的万元GDP耗能逐年下降,2003年下降到1.07吨标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上海的能源管理一直听表扬多,介绍经验多,但这一轮缺电的“切肤之痛”,逼迫上海彻底改变“参照系”,同能源效率数倍高于自己的发达国家相比,实实在在地找到了节能降耗的巨大空间。不久前还为国人十分陌生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冰蓄冷”、“分布式供能”等多种先进能源管理方法以及各种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都在上海大受青睐,并迅速推广。 以“电力需求侧管理”为例,这是指用行政或市场的手段让电力用户合理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在国际上被称为一种“新的电力资源”。上海市电力主管部门针对居民、企业、商务楼宇等各种用电主体的不同特点,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服务“套餐”,当好社会各界的“节电参谋”,并通过媒体宣传和下基层宣讲,在全市大力倡导合理使用电力、购买节能电器、减少家电待机耗能、随手切断电源等节电行为。上海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步伐正在全民参与下不断提速。 上海的实践表明,在缺电的严峻现实下,精神状态很重要。抓住电力短缺的契机,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让节电逐步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这才是应对缺电的正确态度,也是对国人为缺电所付出代价的最好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