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背后的担忧
欧盟东扩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难道真的只有拉米所言:“东扩对中国扩大对欧盟出口大有益处。”?答案很明确:NO!商务部研究员欧洲研究室主任李钢表示,欧盟东扩将使中国早前与这些准入国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会变成“一纸空文”。各新成员国入盟之后将会按照欧盟的统一产品标准生产并进口商品。这可能会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减少。因为原来东欧十国的技术标准相对较低,中国企业很容易满足甚至超过其标准,但是随着东扩的进程,原有的较低标准就被欧盟“严格甚至苛刻”的安全、环保、卫生等标准所取代。为此,中国企业将要为更高的标准付出更多的努力,原有的成本优势也可能会随之减少,同时遭遇欧盟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几率又会成倍增加。
中国的农产品、纺织产品在欧盟东扩之后也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如果扩大后的欧盟仍然坚持原欧盟对华的农产品以及纺织品配额的话,那么中国实际上就等于减少了对欧盟25个成员国的出口。有专家表示,欧盟近日已对中方最为关注的两种农产品:大蒜和罐装蘑菇增加了配额,同时欧盟表示还将对中国的另外一些农产品增加配额。中国社科院欧洲经济室主任王鹤表示,欧盟的配额以及贸易壁垒会很快的应用于新成员国家,这就要求那些向中东欧出口的中国企业要迅速掌握欧盟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
美国和欧盟都将于2005年取消ATC(纺织服装协定)的限制,这意味着包括中国的大多数亚洲纺织大国将不再被纺织配额所困扰。但从欧盟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欧盟出口中的67.9%为内部贸易,这些贸易是在排他性限制条件下保持下来的。欧盟虽然没有象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严格限定原产地,但是其盛行的OPT(境外加工模式)与对欧洲8国的免关税和配额的政策,使得欧盟区域纺织品的境外加工贸易盛行。西欧国家在东欧国家设立工厂,在欧洲内部形成互补性分工格局,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远东地区的纺织品、成衣出口产品产生强大的阻碍。所以,既便是在2005年实现全球纺织服装品的自由贸易,区域集团化的歧视性关税政策对区域外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仍是一道不小的屏障,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进入2004年以来,“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无论是温家宝总理出访欧洲,还是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接见来访的各主要发达国家经贸访问团时都向外界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信息,那就是:尽早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6月份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有个初步判断”。如果欧盟不尽早就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作出判断,此次东扩,将使更多中国产品成为“反倾销”案件的牺牲品。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产品凭借价格以及质量优势在新成员国一直是大受欢迎,入盟前,欧盟新成员国对华的反倾销措施较为宽松。但入盟后,欧盟严厉的反倾销规则以及措施将会自动适用于新成员国,中国产品会遭到重创。目前,欧盟对华的贸易赤字已达到550亿欧元,如果继续增加,来自欧盟产业界和成员国的压力必定会增强。从决策层面讲,欧盟在此问题上的决策面临着来自产业界和成员国的双重压力。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因此各国不得不寻求其他更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反倾销”就是一种被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变相保护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欧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将意味着中国对“反倾销”的应付能力大大增强,也意味着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可能会有所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