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暑期来临,大学校园中却不乏“留校一族”,他们将暑期看做是一次投身实践、积极充实完善自我的难得机会,纷纷外出打工。当家教、做翻译、编程序、干推销,但由于大学生求职心切、缺乏社会经验,很多学生在打工期间遭遇不少困难甚至是“陷阱”。
打工信息真假难辨
大学生们的打工信息大多从网上获取,虽然网上提供的打工信息比较多,但仅仅通过这个渠道获取信息还是太有限了。同时,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性,网上的这些打工信息很难分辨真假,好多信息都是骗子公司自己发布的,用花言巧语诱骗学生上当。从技术角度上几乎没有有效措施可以辨别网上信息发布者的真实身份,所以,学生受骗上当的事情时有发生。皮包公司只为发财
现在,一些公司专门骗大学生的钱。他们将公司吹嘘得天花乱坠,做出各种诱人承诺,事实上仅仅是一个空架子。很多大学生由于无法看清这些皮包公司的真面目,上当受骗。
清华几名同学不久前在某个翻译公司找到了一份编辑考研等资料的兼职。老板声称试用期一个月,每周至少去四天,每天8小时,第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是300至1000元,还会视工作完成情况适当加工资。这几名同学做得很卖力,但老板就是迟迟不给工资。这些同学受骗后才知道:该公司专门通过骗兼职学生的第一、二个月的劳力,每月不断换人来发财。
律师支招避陷阱
北京大地律师事务所李建里律师建议,大学生打工首先要明确自己打工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取经验还是为了挣钱。如果重在挣钱,那么就更要慎重选择单位,至少要签订一个相对正式的书面协议,规定获取酬劳的时间与期限等。在应聘时,大学生有权利实地考察中介所或用人单位的资格,认真查看该单位是否有营业执照,有的行业还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审批。如果大学生的利益受到损害,应及时向劳动部门投诉,劳动部门受理投诉的前提必须是该公司或企业在劳动部门登记范围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