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20世纪前半叶通过资源掠夺将中国挡在了工业化大门之外,但在21世纪中国重新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和日本在资源开发上开始了新的合作。
1945年8月15日,这个日子经常被当作中日资源关系的一个界碑。在此之前,日本用暴力手段控制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绝大部分资源,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在此之后,大和民族被局限于资源贫乏的本土,至此似乎输赢已定。
然而,不到30年时间,中国又重新向日本输出资源,换取外汇和高附加值产品,再度成为日本的主要能源供给国之一。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21世纪,在两国能源贸易额最高的年份,日本14%的煤炭和6%的原油由中国提供。
这也便是中日两国在资源问题上休戚相关的体现吧?
劳动力比机械便宜
近百年的中日资源问题上,黑龙江鸡西煤矿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见证者。
鸡西地区的煤炭资源最早1934年由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勘探开发。在日本人的记忆里,鸡西密山矿区出产的高联结度煤一度是日本钢铁工业的支柱,是日本帝国在"东满"最关键的战略要点。
而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日本关东军守备队在鸡西滴道矿区制造的"万人坑",是整个东北矿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方,驻鸡西煤矿的日军守备支队队长关谷良仁在鸡西滴道矿三坑修建炼人炉,将近万名被迫害致死的中国矿工尸体炼成人油,还将人油炸成玉米粑粑卖给不明真相的煤矿工人和鸡西镇居民吃。
这就炮制了日本对中国资源掠夺史上最凄惨的一页。
70年之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鸡西作为单纯的资源生产地向日本提供原煤。然而,时光流传,中国的煤矿也呈现出了老病难撑的态势。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秦皇岛港的出港清单上看到,2002年6月20日,住友商事订购的7.5万吨密山原煤装船起锚;就在这一天,鸡西城子河煤矿发生矿难,鸡西矿业集团总经理赵文林与114名矿工遇难。这是当时轰动全国的大新闻。
城子河矿难当然有它的直接原因,但说到根本原因,当地人的一致看法是,完全按照规定建立的安全系统超出了煤矿的支付能力。
日本的另一个主要煤炭供应国澳大利亚,其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约为0.039,而中国国有重点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1.17,地方国有煤矿约为4.02,地方乡镇煤矿为7.7。
鸡西矿业集团生产科董科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澳大利亚的煤矿基本上是机械化生产,一则事故发生时受到损耗的只是设备,二则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煤矿就能将部分利润用于安全措施。
但是在鸡西,使用人力仍然比上机械设备便宜,这个道理从董科长到大大小小的煤矿承包人都认同。
人力比机械便宜,这个提法似曾相识。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满铁劳务概要》提出了"满洲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利用劳动力进行建设要比机械化建设更为容易和廉价"。
时光的流逝,还未能改变这个难以回避的痛苦事实。
以资源掠夺阻碍中国现代化
1941年,满铁调查部偶谷三喜男在向日本内阁提交的报告《满洲劳动问题序说》中非常直白地写到:"日本资本工业把满洲物力和人力资源作为存在基础,而将日本市场作为流通的终结点。这里并不存在使满洲国产业体制近代化的机会。"
防止"满洲"得到近代化的机会一直是日本掠夺东北资源时非常注重的问题。具体落实的方法是将中国人严格限制在体力劳动方面,在关东军和满铁的很多正式文件中,中国劳工都被称为"支那苦力","苦"和"力"这两个限制词概括了中国劳工和工作环境和待遇。
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暴力掠夺给中国造成了两重灾害。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列强不同,它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极强。日本工业产值实现第一个"翻两番"是在取得日俄战争胜利、基本控制中国东北之后。"满洲"对日本而言,的确是所谓"帝国国运所系"。
事实上,东亚当时能够探明的资源有限,只能供给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日本在20世纪前半叶通过资源掠夺将中国挡在了工业化大门之外。
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东北密山的高品质煤炭为日本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条件,日本冶金技术领先于亚洲各国的基础由此奠定;对抚顺油页岩的开发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化工科研和生产能力。但是这些资源的主人--中国工人却被严格限制在体力劳动层面,失去了成为近代化进程中一员的机会。1945年日本战败后,失去了对境外资源的控制权,然而它却仍然拥有用《马关条约》赔款培育出来的具有9年义务教育水准的国民,拥有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这些财富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新时期的国际合作
置身鸡西滴道区,会让人以为误入了一部反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的电影布景中,大烟囱沙锅内的标语仍然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山脚铺设的窄轨铁路上跑着"昭和年制"的小火车,除了等待卸车的"大锹把",街上没有出来闲逛的人。
鸡西的困窘,当然不能全部算在日本人的帐上。它也是多年来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缩影。所幸的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今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离鸡西城子河国有煤矿不远有一家私营小煤窑,矿主苏老板判断,以后煤炭行业的日子会好过一些,苏老板乐观的依据在于,国家统一定煤价的情况很可能不会再有了。
苏老板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以前一吨煤赚几毛钱,当然舍不得搞设备。要是目前比较合理的煤炭价钱能持续下去,过不了几年矿区就会有变化的。
临走,苏老板试探记者,问敢不敢下他的井去看看。得知记者不愿意下去,他大笑着说,自己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下井。然后他总结道,等到矿工每个月呢感挣上5000元钱了,他自然会考虑敢不敢下井的问题。"那时候,老板不把底下搞安全了,就招不上工人喽。"
国际合作则可以加快中国煤矿现代化的进程。
拥有世界最先进瓦斯利用技术的美国远东能源公司,在贵州六盘水首期投入资金1250万美元,在未来20年内,将与中国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合作开发煤层气资源,把中国的煤炭生产提高一个档次。
这是远东能源公司首次在中国使用煤层瓦斯抽取与利用的技术。既可加工出系列化工产品,还将有利于环保和防止瓦斯事故--这是矿工们的福音。
作为世界四大煤炭巨商之一的澳大利亚安格鲁公司以及德国飞马集团等均在中国"西部煤海"投入资金,进行开发。这将帮助中国煤矿在管理、设备和安全生产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
在淮北等地,中国与日本的专家也正在积极开展洁净煤技术的合作。以提高煤炭利用的效率。
人们期望,今后,在中国的能源开发领域,能够更多地看到日本合作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