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上市公司2003年报疑似瑕疵报告一览
清议/文
价值评估与价值投资的关系想必是股票投资者所共知的。它所遵循的是古老而至今不惑的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价格或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如今,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共同基金的研究团队中,在MBA的讲堂里,在流传甚广的金融专业教材字里行间,借助于一些数字模型,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以判断其股票的投资价值,这似乎已是再平常不过的功课了。
然而,假如我们再深入一步,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价值评估报告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董事会披露的财务报告是可以信任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假如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或者不经过专业研究就不能确认该假设是合理的,那么,价值评估的结果还值得信任吗?
在英国,十八世纪初叶的南海公司曾被鼓吹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公司,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也显示了价值增长的势头。但是,经过国会聘请的公共会计师查尔斯·司耐尔审查,发现其财务报告漏洞百出。在荷兰,十八世纪中晚期,东印度公司利用财务报告虚构盈利,欺骗股东在公司持续亏损的真实情况下继续出资,甚至拿出从股东那里得到的再融资中的少部分向股东派发毫无盈利基础的红利,但最终走向灭亡。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最悲惨的经济危机首先从一家叫做格罗伊尔·吐尔的美国公司长达十五年的财务报告虚假陈述被揭露并引发华尔街股票价格暴跌开始。同样的,本世纪初被揭露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帕玛拉特以及银广夏等一系列公司丑闻,核心就是向公众提供了不可信任的财务报告。
现在是到了中国的股票投资者开始正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任度的时候了。在最初的十年里,上市公司业绩欣欣向荣,但令广大投资者始料不及的是,从2001年度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严格计提“八项减值准备”,数以百亿计的账面利润被淹没在减值准备当中,其中的大部分是通过追溯调整的办法分摊在以往会计年度。这意味着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在最初的十年里由于会计标准的原因存在不公允的业绩瑕疵。市场对此的反应如何呢?答案是沪深两市为此损失了数千亿元的市值。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了银广夏、纵横国际、东方电子(000682)(相关,行情,个股论坛)、蓝田股份等一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陈述案。
事到如今,虽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任程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问题依然存在,有些甚至是相当严重的。例如2003年年报中存在的利用会计手段隐瞒利润的问题、不公允关联方交易的问题、提前确认收益的问题、非常损益充斥的问题,以及关联方占用及担保问题等等。
信任度研究是一项严肃研究,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研究。经济观察研究院推出的《公司信任度标准》以及以此为依据开展的上市公司信任度研究,旨在将极其复杂的公司信任度问题以标准化的途径加以指数化评价。此项研究的目的,是透过学术研究和舆论监督持续提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投资者决策可以信任的依据。
总之,放眼全球资本市场,价值评估固然重要,但比价值评估更重要的,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信任度。
(作者为经济观察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