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史上,“协和”是辉煌和高速的代名词。但在中国银行业,一家同样以“协和”命名的外资银行却在拿到金融许可证的十年之后仍步履维艰、默默无闻。 最近,这家有着台资背景的协和银行收到了中国银监会开出了罚单。 6月30日,银监会将处罚通知下达办公厅、银行监管三部及宁波银监局。根据通知,协和银行犯有两大“罪状”:其一,未按银监会整改意见实施整改;其二,在2002年底及2003年9月这两个时点上的关联授信比例过高,分别为51%和29%。据此,该行相继被处以人民币30万和60万的罚款,总计90万元。 尽管事实如铁、不容置疑,但经记者调查,一个关于处罚的不得不说的故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都市隐者” 着手调查协和银行,心情是茫然的。不仅仅因为某些外资银行对类似处罚有着极其敏感的反应,更是协和银行鲜见报端的神秘。即便是在该行驻足十年的宁波,多数金融同业对协和银行也是一问三不知。 7月19日,盛夏的宁波仍抵不住金融竞争的热浪。机场、火车站、市区,抬头可见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大幅广告,却无法寻觅协和银行的踪影。 “我只是听说过这家银行的名字。它在哪里办公,做些什么业务,我一点都不知道。”一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助理、土生土长的宁波人说。 “我们和它从未有业务竞争。充其量,协和银行只是个小‘弟弟’吧。”宁波市商业银行信贷部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然而,事实本不应该如此。从资历上看,虽然此前没有金融从业经验,协和银行也已在内地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从业务范围看,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协和银行增加资本金并允许办理对所有中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内、国外自然人的全面外汇业务。该行也由此成为浙江省首家也是目前惟一一家有权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 想当然的,协和银行应与国内银行一起站在竞争的浪尖上。但现实证明,协和银行放弃了竞争,成了“都市隐者”。 宁波市江东北路138号的金融大厦算得上是宁波金融界的心脏,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外汇管理分局、银监局均在同一幢大楼内。而穿梭于此的银行界人士或许并不知道,协和银行就在11楼,因为没有招牌。 7月20日,协和银行出人意料地同意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其间,行长陶慎昌并没有回避银监会罚单等相关问题。他坦陈,银监会的处罚依据,一则为过高的关联企业授信比例,其二是该行高达100%的境外贷款比率。 陶解释说,根据银监会有关规定,外资银行对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的25%。此外,银监会要求,境外贷款占比最好应小于总贷款额的1/3。 协和银行的说辞 对于银监会的罚单,对于协和银行的“隐者”作派,陶慎昌有话要说。 “作为一家银行,我们吸收不到任何存款。”陶说,对于30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中外银行均执行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强制性存款利率。既然各家银行都一样,外资银行显然要吃亏。 贷款方面,陶自称,新世纪初刚刚走马上任时便“大着胆子”向上海八佰伴投放了200万美元贷款。结果,包括利息在内的232万美元统统血本无归。“相当于一年的利润啊。一年白干了。”陶感慨。不过,也有公开资料显示,协和银行的投资方——协和集团收购了日本八佰伴在上海的超市,并易名为上海协和百货,但经营并不顺利。 想来想去,协和银行只能半推半就地全部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小日子也过得相当不错。今年6月底,协和银行资本充足率高达46%,而不良资产率持续几年均为零。2003年底,只有二三十员工的协和银行,税后利润超过300万美元。 “我们有一亿多美元的境外贷款,要按银监会要求,把这其中的2/3,也就是7000多万贷给内地企业,这太可怕了。”陶依旧挥不去此前贷款失误的阴影。这也最终造成了银监会开出罚单的两大原因之一。 在处罚的另一大原因——关联企业授信比例问题上,陶认为双方的概念有着明显分歧。 陶的理解是,若A企业是银行的股东,B企业不是,那么,当银行与A交易,A与B交易,B又恰好与银行交易时,B与银行的交易并不能算作关联交易,也非间接授信。只有当B为A作表外业务的担保时,B与银行才构成间接授信关系。而在陶的表述中,银监会似乎并不愿意如此区分。 与此同时,也有当地金融从业人员透露,在协和银行2002年关联授信时点的问题上,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当时已对其进行了处罚,银监会此次的处罚实际上是“一罪两罚”。 当记者就这些问题向银监会求证时,并未得到对方答复。 离开宁波 并非因为受了处罚,协和银行早在三年前便意图走出宁波,迁址上海。 “我们一定要尽快迁到上海去。只有在那里,我们才有可能找到生存空间。”陶慎昌表示,一旦银行迁到上海,将立即申请开展人民币业务。“目前,光是我们的投资方——协和集团在上海的总投资就超过了200亿元。”陶认为,只要关联交易占比不超过监管部门规定的25%,拿下协和集团的业务不成问题。届时,协和银行自然会将大部分贷款按照监管标准投向国内。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协和银行将选择一到两家境外合格金融机构参股。据协和银行内部人士称,协和银行的成立是央行当时的一个特批。因投资方是家企业集团,既无金融从业经验又无金融资产,不符合建立外资银行的标准。其最终的诞生主要是为了配合当年协和集团在宁波投资总额为30亿美元的一个乙烯项目。但因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协和集团直到现在仍未开展此项目。“先天不足,后天又没得到很好的调理。”陶说。 尽管协和银行在上海的代表处已有资格升级为分行,但该行仍执着于整体搬迁计划。2001年,协和银行的搬迁申请就已提出,但进展缓慢。2003年11月10日,协和银行又分别向上海和宁波银监局递交申请。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宁波银监局在检查协和银行时发现了问题,该行即在最近受到处罚。 不过,陶向记者表示,协和银行搬迁上海的总体进程不会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