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7月27日,中国银监会的网站上发布消息称:“银监会的贷款五级分类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境内主要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继续良好,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降’明显。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231亿元,比年初减少401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59%,比年初下降4.82个百分点。”
三个月以前,银监会发布的消息则是“一季度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89万亿元,比年初减少34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9.15%,比年初下降1.25个百分点。”根据银监会2月19日公布的数据,2003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16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36%。
之所以取得这个成绩,银监会认为:“上半年,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贷款总量增幅明显减缓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清收、转化和处置不良贷款,努力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下降’。”
但是,另一重要因素也引起银监会的高度关注,这就是6月份中行、建行和交行对不良贷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集中处置。其中,中行核销了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中行和建行向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转售了2787亿元可疑类贷款,两者合计为3850亿元。如果不把这个因素剔除,今年上半年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仅仅下降164亿元;在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第二季度,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比第一季度上升了183亿元。
四大行的上半年
为什么第二季度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实际余额(包含处置、核销、转售的不良资产)有所上升?业内人士以及众多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调控的影响不可忽视。
根据央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这令央行深感不安,进入4月份之后,宏观调控开始升温。除了央行、发改委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外,银监会也开始采取一系列力度越来越大的措施严控贷款规模。
面对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银监会陆续出台的政策,四大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国有银行第二季度的信贷状况与一季度相比出现了重大变化,新增贷款由一季度的4152亿元下降到二季度的2806亿元,增幅下降30%以上。其中农行和中行这两家一季度贷款最多的银行变化最大。
一季度农行新增贷款1617亿元,占比达到四大银行的37.1%。在本报对此进行报道之后,农行行长杨明生也承认,贷款投放过快的原因,除了需求旺盛、其他行进行内部改革等外部因素外,相当一部分分行是出于当期利润及不良贷款考核的需要,锁定财务目标,倒算贷款计划的主观因素作用比较突出。针对这一点,4月18日,农行召开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研究加强信贷管理和总量调控,坚决遏制过热行业贷款过快增长势头。在新的措施下,第二季度农行新增贷款仅531亿元,不到一季度新增贷款的1/3。
尽管中行在今年年初就提出通过资本来控制贷款增长,但是第一季度新增贷款仍然高达1188亿元,并在“铁本事件”中损失惨重。为此,4月14日,中行召开全球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严控热点行业信贷过快增长,加快风险控制系统建设,坚决纠正各类违规问题。主要采取严格控制公司贷款投放速度,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严格控制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适度调整授权,上收审批权限等十一项措施。5月10日,中行召开境内分行电话会议,深刻检查中行在对铁本项目授信中存在的问题。会议重申了加强和改善风险管理的十一项措施。因此,整个第二季度中行新增贷款只有446亿元,仅为第一季度的40%。
相比之下,工行和建行的新增贷款却有所增长。
工行新闻发言人透露,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765亿元,贷款余额逐月均衡稳定增加,人民币贷款一季度增加789亿元,二季度增加922亿元,分别占全年计划的22.5%和26.3%。上半年工行对煤电油运企业的贷款增加727亿元,占到了全部新增贷款的42%。而对于过热行业,工行实行行业信贷总量与企业贷款额度双控制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过热行业的信贷投放,钢铁、水泥、电解铝三个行业的贷款余额在2003年减少105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净下降了45亿元。
今年以来,建行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加强了信贷审批和贷款计划的管理。一是年初适时上收了二级分行的信贷审批权限,对新发放贷款、银行承兑票据实行“核准制”管理。二是改革了信贷总量管理的模式,由过去的指导性计划管理,变为经济资本预算约束管理,有效地引导信贷投向,调整并实现总量的自我约束。三是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实行信贷准入退出机制,控制高风险行业的信贷投入。结果建行一季度新增贷款570亿元,仅占全年计划的21%;第二季度新增贷款847亿元,上半年完成全年新增贷款计划的52%,保持了基本稳定。
研究人员认为,一旦银根收紧,贷款形势发生逆转,必定会导致一些原本可以正常运转的企业或者项目由于资金紧张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使得企业难以经营或者项目停产,这就使银行原本认为的优质贷款项目在严控贷款下变成了不良。银监会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在固定资产和土地项目清理过程中,一些撤销和停缓建项目的贷款会形成一批新增不良贷款,实现全年不良贷款“双降”工作难度加大。
谁最受影响?
今年第一季度,四大银行的资产状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2003年末,工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7298.21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21.51%。今年一季度,其不良资产余额下降274亿元,不良资产比率降至15.1%。
2003年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985.17亿元,不良率为30.65%。截至3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88.7亿元,占比下降2.41个百分点。
2003年末,中行集团不良授信余额为3517.14亿元,不良率为16.29%。截至3月末,不良授信余额为3423.5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93.59亿元;不良比率比上年末下降1.44个百分点。
2003年末,通过利用原有资本核销损失类贷款,建行不良贷款余额降至1937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9.12%。截至3月底,建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减少25亿元,不良率下降至8.88%。
但是第二季度,在宏观调控下,中行和建行资产状况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
6月份,中行核销了1063亿元损失类贷款,转售了1498亿元可疑类贷款。截至6月末,中行集团不良授信余额为1148.89亿元,不良授信率为5.46%,较年初下降了10.82个百分点。其中,核销和转售的不良授信合计2561亿元,如果把这个因素剔除,中行6月末的不良授信余额应为3709.89亿元,中行上半年实际新增不良授信192.75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不良授信286.32亿元。
6月末建行不良贷款余额为657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280亿元,不良率为3.08%,比年初下降了6.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大幅“双降”的主要原因是6月份建行把1289亿元可疑类贷款转售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如果剔除这个因素,建行6月末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946亿元,比年初增加9亿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不良贷款34亿元。
工行和农行第二季度的不良贷款则继续出现“双降”。工行前6个月不良贷款余额净下降356亿元,不良率比年初下降2.04个百分点,降至19.2%。6月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了134亿元,较年初下降了3.2个百分点。但是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相比,两家银行不良贷款“双降”趋缓。显然,这两家银行也受到了宏观调控不小的影响。
宏观调控的代价?
有专家认为,本轮宏观调控的目的之一,是控制投资过度增长造成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不过,从调控的实践看,由于企业资金链紧张,反而可能造成已发放的银行贷款变成坏账的可能。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企业的应收账高达2万亿元。如果资金链断裂,会新增多少坏账?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认为,宏观调控肯定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他以德隆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很多人反对德隆垮掉的理由之一就是如果德隆一旦破产,德隆通过各种方式从银行获取的几百亿元贷款将不能收回,这将变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并且一旦这个资金链条的一个环节断掉,其他的环节都会相应的断掉。很多企业和项目都会受到这类影响。在他看来,宏观调控逼得一些公司一方面必须面对来自银行的偿债压力,另一方面自身的资产价值也在缩小,所以在这轮宏观调控中银行产生呆坏账的速度和程度都会比以往加大。
中行和建行的有关领导已经认识到宏观调控对其资产质量产生的影响。中行行长助理诸鑫强7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中行5月份的不良率比4月份有所上升,他认为这是宏观调控力度加强,从而导致有些企业资金链条断裂所致。中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周凝女士则谈陈:不能保证今后类似“铁本”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建行行长张恩照也指出,宏观调控会对建行的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尽管“影响不会很大”。
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是,有关部门反对加息的理由是:一旦加息,企业贷款成本增大,资金将更加紧张,从而资金链条断裂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这有可能造成2003年以来的4万多亿元银行贷款中有1万多亿元变成呆坏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