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本上说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的问题
宏观调控凸显三大改革迫切性
随着调控作用的逐步到位,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实现全年经济软着陆的目标,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透过本轮调控,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种种矛盾也引起上上下下广泛关注。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根子上都要依赖于相关改革的配套和推进。权威人士认为,在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的关键时刻,改革,也处在新的关口。
1 结构失调矛盾急需校正
投资增幅一度居高不下,是本轮经济局部过热的主要“发动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市场却一直显得增长乏力。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消费率仅为55.4%,是1978年以来25年里最低的水平。
“投资热、消费凉”的背后,反映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凸显出经济总量和结构的矛盾。
据测算,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增长0.8%。专家指出,随着过热行业逐步得到控制,消费问题也更加突出。要解决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问题,应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从目前看,改革正围绕几方面着力推进: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农村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各项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充分发掘9亿农民的消费潜力;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创造新增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 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本轮经济局部过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和职能上存在越位和错位。为片面追求政绩,一些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市场和企业,甚至越权审批项目。在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推动下,信贷和土地紧随其后,大量的“形象工程”拔地而起,为投资热推波助澜。
专家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在职能上越位和缺位,表面上是受片面政绩观的驱使,背后反映的是相关体制的缺陷和不健全。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已显得刻不容缓。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首先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结合目前正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依法执政水平。其次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完善中央财政支付制度;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行为;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将大部分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明确投资风险责任,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严格限制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3 粗放式增长方式非改不可
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的背后,一方面是投资规模的拉动,同时也是高投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然。统计表明,2003年我国GDP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的30%,电力消耗约占世界的13%,钢材消耗量约占世界的25%。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使我国的资源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也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专家指出,面对我国的资源国情,要想从根本上缓解煤电油运等资源的瓶颈制约,改革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从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一方面要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如何进行科学、理性的选择,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上来,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努力。
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围绕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核算体系,建立一套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以税收、贴息、补贴等经济政策约束企业能耗、支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同时推进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