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随着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国内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生存、国际化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如何健全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如何规避国际化发展的风险?2004中国金融市场论坛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搜狐财经将现场直播本次活动。
刘诗白教授,1925年出生于重庆市。194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1946年至1950在四川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51年—1978年在成华大学(1952年改组为四川财经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工作。1978年—1979年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参加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词典》编审工作。1980年任四川财经学院副院长,教授。1985年—1991年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1988年—1992年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1997年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刘诗白教授现任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经济学家》杂志主编,全国高等财经院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学术团体“新知研究院”院长。
刘诗白教授数十年来从事经济学的研究,它研究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产权理论,改革和发展等领域。1978年以来,经过历史的反思,他更加重视把马克思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并致力于经济理论的创新。
刘诗白在有关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要拓宽研究范围,除研究生产关系而外,要研究生产力和经济运行机制,还要研究精神生产。在研究方法上他主张要加强数量分析,要借鉴西方经济学,更要致力于中国经济学的构建。
在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中,刘诗白较早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1979年4月他提出了:“市场经济具有一般经济范畴”,“社会主义经济仍然具有市场经济性质”等等观点。刘诗白是我国较早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多元性的学者之一。早在1981年,他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多层次性的“三性”观点。
刘诗白1988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学术论文,从理论上阐述市场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提倡构建产权明晰和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公司制,把单一国有产权制度改造为多元产权制度;把高度集中的国有国营的产权制度,改造为两权分离的产权制度;把模糊不清的产权改造为明晰化的产权关系。他在产权研究中提出不少新鲜见解,他阐述的马克思的产权新理论体现在1999年出版的《主体产权论》这一部新著中。
刘诗白1998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了经济转轨期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命题。2001年5月以来他发表了有关《论科技创新劳动》、《论服务劳动》等多篇论文,提出在新的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劳动价值论的新观点。
刘诗白在经济学领域进行的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改革的深化,起了有益的影响,也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刘诗白教授在主要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的主要著作(不包括合作)有:《原子能利用的两条路线》,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及其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若干问题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社会主义所有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探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论社会主义所有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产权新论》,西南财经大学1993年出版;《论体制创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刘诗白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出版;
《主体产权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刘诗白文集》(八卷本),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我国转轨期经济过剩运行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刘诗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在参加人大、政协活动中就经济改革、教育发展、反腐倡廉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