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年是我国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十周年。治淮成绩如何?日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中华环保世纪行”组织新华社记者,对淮河流域水污染及防治状况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调查发现:淮河污染严重反弹,主要水质污染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流域约60%为劣五类水质,污染由地上波及地下,直接影响1.3亿居民生活。
在30多天的实地采访中,小分队一行3人走访了淮河干流从源头河南省桐柏山到江苏省洪泽湖入湖口的所有县市、重点乡镇,部分支流和污染重点地区,行程几千公里。访农家,喝污水,记者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从水龙头里哗哗流走的水有多么珍贵。在淮河流域的几乎整个中游地带,包括一级支流沙颍河等污染严重的区域,城市自来水几乎都很难下咽,无论是加糖还是加盐,都掩饰不住一股涩涩的怪味。泡上绿茶,茶水立即变成砖红色,喝下之后,腹中坚硬如坠入石头,一两天总觉得消化不良。由于不适应水质状况,记者身上开始出现皮肤过敏的症状。
淮河在“哭泣”
在安徽颍上颍河闸,一位打渔人拎着空空的鱼网对记者说,河闸成了纳污闸。从闸里出来的水都是污水,鱼还哪能活得了。
河南省周口地区丁集镇过去是名噪一时的“皮都”,河道里长期积留的污水难以排除。
1950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淮河的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随着沿淮乡镇企业大规模发展,大量工业污水不经任何处理径自排入淮河,淮河水质迅速恶化,沿淮人民的生活用水受到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防治水污染也是治理淮河的重要内容。1994年,我国政府公开向全世界承诺:2000年实现淮河水变清。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开始。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大规模治淮花去了中央和地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仅两个五年计划就投入了600亿元。然而,十年过去了,600亿换来的却是淮河水质基本没有变化。
查阅、分析淮河近期的监测数据,记者发现,自2000年起淮河污染持续反弹,淮河流域污染状况回复到10年前开展大规模治污前原点。从今年1月下旬到5月上旬,淮河干流13个断面,全部超标。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的淮河水质更是出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持续上百天劣五类水现象。从淮河发源地河南桐柏县到江苏洪泽湖和淮河入海口,千里淮河两岸居民成天都在为饮用水发愁。重要的污染指标COD入河排放量,在1993年最高时为150万吨,到2000年降至94.33万吨,此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3年已回复到123.2万吨。而在1993年大规模开展淮河污染治理规划目标中,到2000年COD排放量为36.8万吨/年。全流域年污废水入河排污量从1993年的37.4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43.69亿吨。另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入河排放量更是增势强劲,2003年排放量为12.16万吨,比1998年增长超过30%。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规划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九五”治理情况看,淮河局部水质有好转的趋势,“十五”的前三年,一直呈恶化状况。根据对淮河流域省界调查显示,2001年、2002年V类和劣V类水比例分别为76.9%和77.8%。2003年省界水质达标率为38.4%,V类和劣V类比例为66%,主要还是因为这一年淮河流域遇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所致。水量增加,河流水体承污能力强了。但到年末进入枯水期后,水质立即呈恶化趋势。
3月下旬,记者经历难忘的一幕:从安徽界首驱车前往河南项城,经过沙颖河高速公路桥时,恶臭渐浓。打开车门,臭味更甚。循着台阶下了高速公路,来到了淮河一级支流沙颖河边,水体已如酱油般颜色,蚊蝇绝迹。河边一位30多岁农民告诉记者,他就住在附近的张寨。十几年前,沙颖河水可以喝,更可以浇庄稼。但后来上游建起了味精厂和造纸厂后,水就一天比一天差。最严重的时候,数十天河水就像墨汁,两岸行人掩鼻疾走,不敢稍事停留。“现在这样子还算好了。早几年,沙颖河水不能吃,也不能浇灌庄稼,我们只能喝井水,在地边打井浇庄稼。过去打下几米就有水出来,现在井都打到上百米了,出来的水味道还怪怪的。”这位农民忧郁地说。
在河南信阳浉河下游,记者看到,这条淮河上游较大支流还没出信阳就已经被污染了。住在河边琵琶山村的一位姓强的老汉告诉记者:“这里的水常年都是脏乎乎的。现在还算是好的,等到汛期的时候,水的臭味让在这里居住的人吃足了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