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我认同“民工荒”表象背后有“知识断裂”的重要成因,但不同意将“结构荒”定为“民工荒”的惟一成因。作为劳务输出的重要地区———苏北的一名媒体采编人员,笔者前不久刚好到劳动局采访,问起“民工荒”现象,一位负责人问我:外面不少地方发生“民工荒”,那么你有没有发现有地方出现“民工潮”,造成难找工作的现象?我摇了摇头———虽然不少地方有民工在找工作,但看不出供大于求的现象。他告诉我:这就对了!现在不少地方民工劳务输出呈萎缩趋势,不少民工都“回流”啦!民工不出“工”原因有三,除了薛文提出的“知识断裂”外,另两个是:一、各地兴起的招商热,需要很多劳动力,消化了很多劳动力;民工就地务工,省去离家的诸多不便,省下很多开支和烦恼,他们当然乐意留在本地。二、各地都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农民越来越少,而国家对农民、农业采取保护性政策,尤其是减免农业税之后,种田大户能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年富力强的民工正成为他们中的主力军,彻底弃工务农了。
面对这三种产生“民工荒”的原因,相信谁都会感到无奈,因为这些都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想要在短期扭转它恐怕不太可能;而这样的社会转型,正预示着一种社会发展趋向:“寄养”于外地劳动力资源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失去市场;采取措施“自养”才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渠道。应对日渐严重的“民工荒”,除了善待民工、提高民工工资待遇等已想到的办法之外,最重要的是实施深度改造:升级设备、改进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消耗;改造民工,对他们进行定向培训,给他们应得的待遇,让他们由民工彻底变为职工,形成稳定而可靠的劳动力资源。
民工是特定社会阶段产生的特殊社会现象,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消失,最终凝固成一个历史概念。认清这样一种走势之后,就不能将“民工荒”单一地归结为结构性原因,而应以既具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的思维理性应对,尽快从困境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