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最近,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又一次把目光移向了中国内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他接连向中国的一些著名企业,如海尔、TCL以及格林柯尔“开炮”。这些批评包括海尔成立职工持股会是“曲线MBO”、TCL的产权改革存在猫腻、格林柯尔是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郎咸平还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国企改革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认为,“中国在‘国退民进’中出现的问题和当初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为相似,都是利用法制不健全,合法地侵吞国有财产。中国应该立即停止国企的产权改革。”
人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当前的国企产权改革以及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的问题?8月19日晚,《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
产权改革“风向”不会变
《21世纪》:最近有人对中国的国企改革提出了一些质疑,许多正在准备改制的国企和打算参与国企改制的民企都担心产权改革的“风向”会变。作为多年跟踪并研究国企改革的专家,你认为人们的这种担心是否多余?
张文魁:可以肯定,产权改革不会停止,“风向”不会变,因为国企产权改革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说,是“不做学问的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全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后确定的基本方针。
回顾一下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就不难看出,党和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特别是产权改革的方针政策是系统的、连续的和严肃的,是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几乎为党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和制订国企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组织过课题组,我们每一个课题的调查研究都要耗时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我自己也参加过其中的一些工作,怎么能说是“拍脑袋想出来的”呢?
正确看待国企改革中的负面现象
《21世纪》:郎咸平教授认为,我国“目前已经不存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争利的问题,这不是当前经济改革中的重点,问题的重点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联合起来侵吞国有资产。”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文魁:毋庸讳言,国企改革中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大约有四方面:第一,国资贱卖;第二,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第三,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甚至新的控制人通过企业改制来套取银行资金和进行金融诈骗;第四,新的控制人由于战略、能力、资金或管理方式、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而把原来不错的国有企业反而给“整垮”了。
在上述四方面的负面现象中,国资流失最受诟病。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政策得当,国资流失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防止的,而且国资流失的现象在现实中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纠正和克服。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先后出台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和《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在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和价款管理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明确措施来防止国资流失,同时也对管理层收购提出了规范办法。我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这两个文件实施后对于防止国资流失的效果是明显的。毫无根据地夸大国资流失现象、以国资流失为理由来终止国企产权改革,都是不允许的。
关于国资流失的争议,其实还涉及到对国资质量的判断以及对改制成本的支付。许多国有企业在帐面上有几亿的国有资产,可能几千万就卖掉了,如果不作深入调查研究,可能就会认为这是严重的国资流失。其实,那帐面上的几个亿的国资有相当部分可能是几年都收不回来的应收帐款,或者是在仓库里放了几年的存货,是大量的不良不实资产。而国企目前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不能及时处理这些烂帐,所以在改制时国资大量“缩水”是完全正常的。
另外,改制时还要进行职工身份转换、剥离非经营资产、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社保并轨等等,需要支付巨额的改制成本,而目前由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用本企业的国有净资产来支付改制成本,所以大量的资产都在这个过程被抵扣掉了。
当然,以国有净资产来抵扣改制成本并不是好办法,也容易发生暗箱操作,所以我个人一直在呼吁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改制成本的支付能够公开透明和能够统筹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