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摘要:尽管现在银行的贷款还是企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慢慢的这种银行对企业的重要程度正在减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越来越明确化、越来越独立,利益关系的分配机制也越来越市场化,即从银行和企业的角度来讲,各自的利益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晰。
在第五届金融街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提出,宏观调控应关注银企关系的新变化。他认为,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控制的力度和约束的能力正在逐步的减弱,这种发展趋势随着外资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的比例不断上升,还在继续发展;以往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性在不断的弱化。
赵锡军说,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越来越明确化、越来越独立,利益关系的分配机制也越来越市场化,即从银行和企业的角度来讲,各自的利益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晰。同时,在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的供求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各自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银行一直是企业的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同时政府很多的经济发展意图,都通过金融政策,通过银行的贷款、发放和收缩等等体现出来。这个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和清晰。但是现在,企业的这种资金来源的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多,企业金融服务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多。银行相对来讲,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这块来讲,跟以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企业除了可以从某一个银行获得金融资源和贷款、服务以外,还可以从其他的银行,或者银行以外的领域获得需要的服务和资源。这表明,从经济利益的角度看,银企各自的独立性越来越大。
随着经济利益的关系不断的明确,企业与银行的地位逐步地趋向于越来越平等互利,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国有银行的改制,使双方都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所建立起来的主体,双方的行为都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调剂,也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赵锡军指出,经济利益分割机制的市场化和地位的趋于平等,银企双方之间的交易和往来,将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竞争性的机制。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成本、管理方式、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服务的价格和金融服务的方式,银行也可以按照自己对企业的评价、风险的程度、资产的质量等等来选择企业提供。
赵锡军说,在银企关系这个新的变化里,核心的问题是企业和银行之间怎么样按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来确定自己的地位。目前在这个方面,企业和银行都在做某种形式的尝试,但是还没有完全到位。现在银行谈通过改善服务,通过怎么和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这些来吸引企业,赵锡军说,首先银行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要有自己发展的一些方向和战略。他建议,企业和银行应关注这种变化,无论现在的发展还是从将来的发展角度,都要从利益出发,按照市场规则来定位,来平衡好银行和企业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赵锡军也提醒有关部门注意,这一趋势对于政府将来宏观调控的措施,以及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也将会发生比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今后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中,对银行和企业法律主体地位有影响的一些措施可能会难以落实,比如,可能更难以要求银行立即停止某一方面的贷款,或者对某些项目突然停止资金的供应。随着银行和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越来越被确立,法律对其的保护越来越严格,宏观调控这方面做法的约束力可能会越来越减少。
赵锡军指出,本次宏观调控已经显现出由于这些方面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谈到具体的影响,他说,尽管这次宏观调控是从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信贷来着手的,但是可以看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间,我们单靠信贷货币的措施,已经不能完全实现调控的目标了。在银行信贷这方面采取了措施以后,紧跟着其他部委也采取了措施。像发改委、建设部,还有土地管理的部门,也陆续集中采取措施,他认为,尽管其中不乏临时性措施,但其中仍然包含了大量制度方面的改善和措施,这表明,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间,我们单靠信贷货币的措施,已经不能完全实现调控的目标,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控制的力度和约束的能力是在逐步的减弱,银行与投资主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资金制约关系在不断的弱化。照以前我们老的思路,卡住了银行,就可以卡住整个企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看来,这个思路需要慢慢的做出调整。尽管现在银行的贷款还是企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慢慢的,银行贷款对于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的程度在不断的减弱,这是银企关系里边将来要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政府必须从宏观调控措施和制度的建设方面,注意到这一变化趋势,并适时从政府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上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企业和银行之间关系的一些新的变化。最后我想无论企业和银行各自的地位,现在怎么样,还是从将来发展的角度来讲,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按照市场的这种规则来定位,来发展自己,来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