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储蓄存款连续6个月增幅下降
一年前,央行还在考虑如何分流储蓄,现在,却不得不关注储蓄放缓的现状。就在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的同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却已持续半年下降。
据央行统计,7月末,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1.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当月增加461亿元,同比少增456亿元。在此前的上半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少增522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已经由年初1月末20.5%下降到7月末15.9%。前7个月的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去年少增近1000亿元。
一边是收入继续增加,另一边是储蓄增长下降,近千亿的居民储蓄资金究竟分流到了那里?
通过分析储蓄存款构成,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定期储蓄存款比重不断下降。定期储蓄增量占全部储蓄增量的比重,从一季度的62%,下降到二季度的31%。
原本宏观调控和储蓄增长放缓,就已经给不少银行的头寸带来不小的压力。依靠“借长贷短”经营的商业银行,又不得不面对定期储蓄减少的挑战。在不少地方,有些银行开始为吸储而“绞尽脑汁”。
居民投资渠道日益多元化
居民储蓄的连续下降,早已引起了官方重视。7月份,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长郭树清就表示,宏观调控以后,货币运行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新情况,其一就是,银行系统的存款少增,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长率明显下降。
专家认为,居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是储蓄分流的一个重要因素。今年上半年,基金规模净增加13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268亿元;财政部共发行五期凭证式国债,居民在凭证式国债方面投资12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43亿元;居民在寿险方面投资178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投资了110亿元。今年基金、国债等直接融资市场也吸收了比往年更多的资金。这两者与储蓄有替代性,特别是基金。实际上由银行大力代销的基金,大部分还是卖给了银行的储户。
建行某储蓄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国债、基金发了不少,收益又都比储蓄高不少。很多储户都把存款换成了债券、基金,经常是储户拿着到期的存单问还有没有国债可买。前几期国债发行的时候,有的储户经常是几万元、十几万元地买。9月6日,还要代销期限2年的2004年五期国债,这期国债的利率是2.4%,而同期存款利率是2.25%,扣除20%的利息税后,实际的收益仅仅是1.8%。除了国债,基金卖得也不错,行里要求各个网点加大营销力度,这次代销的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卖得就不错。
就在采访的这段时间里,记者就看到一位储户询问还有没有国债卖。当记者问他为什么想买国债时,这位储户说,国债利息比储蓄高,又不象基金、股票风险那么大,现在存款到期自然想换成国债了。这位储户告诉记者,他是一位退休的公务员,平常也花不了多少钱,有了富余的钱就存起来。储蓄所的业务员,也向他推荐过基金,但是他还是觉得储蓄、国债更保险些。
居民消费稳中趋旺
对于居民储蓄持续下降,央行官方解释的原因有二,一是上半年居民金融资产结构有所调整,基金和国债持有的数量增多,二是居民消费稳中趋旺。专家认为,半年多来,通货膨胀高于银行利率,实际利率一直是负的,这改变了居民的投资、消费习惯,诸如个人房地产投资的持续高涨就是很好的佐证。
据央行统计,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0.2%,证实居民在物价上涨的时候保持了比以往更高的消费热情,大量的资金进入了消费领域。
“现在利息这么低,有钱不如买房。”这是28岁的杨先生的想法。而这种想法在年轻人中也很普遍。按他的说法,现在贷款的利息挺低的,可房价还在不断地涨,每月租房的钱就和换贷的钱差不多,还是投资房产合算。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去年买的一套100米的房子,现在每平方米已经涨了近500元,买这套房子首付花了15万元,但一年下来已经赚了5万元。尝到了第一笔的甜头,杨先生现在正在申请第二套房子的贷款。
“资金荒”使银行重开吸储大战
受到储蓄增长持续放慢的影响,银行也开始被这股“资金荒”拖累,许久不见的吸储之战重新开始。随着CPI(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走高,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强,居民的储蓄热情逐步受到抑制。同时,银行的头寸也随着储蓄的下降而日渐捉襟见肘。许多底子薄的中小银行,理所当然地成了这轮吸储之战的主体。
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承诺,客户储蓄余额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即可享受房贷和车贷利率的优惠,优惠幅度约达0.5个百分点。更有银行直接在利息上作文章,虽然存款利息不能擅自提高,有些银行只得以回扣、报销等名义变相补贴储户。
某城市商业银行支行个人业务部的刘先生最近有些烦,他原本的职责是消费信贷的管理,但是,由于银行最近头寸紧张,支行给每个人都下达了揽存的任务,而且还和个人效益挂钩。才参加工作不久的他,觉得工作越来越难干。
不过,吸储大战也给一些人带来了机会。资金贩子、掮客也纷纷从幕后走到台前。一位股份制银行的朋友告诉记者,现在能拉来存款就有升迁的机会,支行新来的行长助理就是因为手里有十几个亿的存款,才能从国有银行跳到这里来的。现在,揽储竞争十分激烈,不给回扣根本不可能拉到存款。
在吸储大战愈演愈烈之时,潜在的风险也浮出了水面,引起众多专家的关注。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就曾在公开场合多次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正在加大的趋势,商业银行目前吸收的存款主要集中在短期存款,并且期限越来越短。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各家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发放中长期贷款甚至长期贷款。
储蓄增长放缓的影响
对于银行来说,存款就好比水库中的水,只有拥有足够的积蓄才能放出更多的贷款。放出更多的贷款,才能给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储蓄增长的放缓,直接影响到了银行的经营。
存款增速持续下降,加大了金融机构的吸存压力,也使近年已基本消失的吸存问题重新浮出水面。1月至6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分别为77.5%、77.2%、76.9%、77.3%、76.9%、74.8%,这表明金融机构整体资金趋紧。尽管国有银行的整体流动性较为充裕,但部分分行也出现了存、贷矛盾。
据有关专家介绍,央行规定的存贷比上限为75%,也就是说吸收100元存款,最高只能放贷75元。但是,今年上半年,银行平均新增存贷比高达95%以上,其中有些股份制银行存贷比已经达到100%。在这种情况下,吸储成为了银行减压的不二法门。
在大力吸储的同时,头寸紧张的中小银行也开始控制资产规模。
“我们现在已经不接一些大的基建项目了,找上门来的项目就转手送给了国家开发银行。”日前,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部老总无奈地说。他告诉记者,现在,即使是某些不错的贷款客户,也只好忍痛割爱。最近银行头寸普遍紧张,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逐渐多了起来,不少中小开始卖出部分贷款以获得流动资金。
“资产转让业务,我们现在把它作为新的业务品种来推。虽然对于银行的资金收益会受到影响,但可以解决资金的流动性。我们已经有所行动,其主要的合作方是资金相对充裕的四大银行。”某股份制银行的计划财务处人士表示。
在严控贷款的同时,多家银行都开始对企业授信的利率进行上浮。“现在基本上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至30%。以前在优惠贷款利率方面各个分支行还有一定的权限,现在没有特殊情况,原则上不提供。”光大银行某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头寸紧张也使得银行对企业的选择更表现出明显的偏好。“现在对一些中等企业影响较大,对于大的优质客户不会形成太大的影响,而小企业是原本支持就不大。贷款的收缩将使银行的客户群变得更为集中,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借款企业资金成本的提高。”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部老总告诉记者。
另据建设银行江苏分行的统计显示,宏观调控以来,该行通过经济手段积极引导贷款利率上浮,同时严格控制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下浮。上半年,该行利率下浮总量占比同比减少12.7个百分点,执行基准、上浮利率比重分别较上年同期上升4.6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根据测算,贷款实际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4.95%提高到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