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低迷的车市和不断刮起的降价风应该是今年汽车业一个永恒的话题。继6月份大降价之后,帕萨特、桑塔纳、凯越等主流车型的价格,最近又下降了几千元到1万元不等;而上市之后一直在市场上表现不错的北京现代,这两天也宣布了对其旗下的索纳塔、伊兰特的售价再次下调,降价幅度达到了10%左右———而此前,这家企业刚刚以“让利销售”的名义进行价格下调。
问题是,降价能激活低迷的车市吗?低迷的车市是否还会导致车价继续下降?
对汽车厂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无法明确答案的难题。
可以明确的是,到8月底,全国轿车库存量已经超过40万辆,所有的车型几乎都已处于供大于求状况。
供大于求,说明生产和消费在衔接上出现了问题。
是产能过剩?2003年,中国的轿车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1.89万辆;2004年,有关方面预测轿车产量有可能达到240万辆。但中国有13亿的人口,按照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只有当轿车普及率达到20辆/千人以上时,才能算得上是轿车普及元年的开始。按照这一方法来计算,我们的产能显然还差得很远。
既然不是产能过剩,那就是消费者购买力出现了问题。在消费者旺盛的买车欲望之下,看得起买不起,或者买得起但希望车价还能再低一些的心理,成为一些消费者持币待购的主因。而今年以来车市的持续低迷也许说明了这一点。
前不久,美国一家公司公布的汽车购买力指数显示,美国家庭平均20.6个星期(5个月)的收入即能购买一辆均价为2.7万美元的新车。而北京城镇居民家庭需要2年零5个月(134个星期)的纯收入才能购买一辆均价为10万元的新车,所需时间是美国的6.5倍。对此,专家的看法是,北京已经是高收入城市,如果按全国水平计算,这种购买力差距会超过10倍。
更详细的算法是,北京城镇居民去年家庭年均收入为40260元,目前北京市场主流新车价格在5万元-20万元不等,取10万元中间值计算,如果北京居民一家不吃不喝不消费,需要2年零5个月才能攒够钱。
即使抛开两国劳动力的差距,中国汽车市场价格依然偏高似乎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成为制约消费者购买力释放的最主要原因,而现在汽车频繁的降价是不是也说明了车价“注水”太多?果真如此的话,持续的降价风也许还会不断地刮下去,直至中国的车价稳定在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