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这个冬天不会过去,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不是天气的简单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改变
文/曾 鸣
2000年,华为老总任正非写的《华为的冬天》广为流传,一时间“过冬”一词成了IT界最时髦的说法。我有幸参加当年的IT财富年会,整个年会气氛非常压抑,大家都在谈论如何通过种种手段熬过这个冬天,迎来IT业的又一春。当时刚刚回国的我听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所谓的IT寒冬,只是缘于市场的增长率从80%降到了30%左右。其实,在成熟的市场中,达到20%的年增长率已经可以被认为是超高速发展了。中国的IT企业习惯了过去市场提供的爆炸性需求,当市场逐渐成熟之时,这些行业骄子们面对15%的增长率,几乎不知道该如何生存。的确,对于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10度就是严寒了!
现在,四年时间过去了,不但IT行业的冬天没有过去,反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出现增长缓慢,产能过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漫长的冬天中,碰到了众多的问题,甚至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这些企业能熬得过这个冬天吗?天气变得越来越冷,瑟瑟发抖的企业不得不沉思,这个冬天为什么如此漫长。
答案很简单。这个冬天不会过去,因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不是天气的简单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改变。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从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变成了温带,甚至寒带气候。不能适应这种气候变化的物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物种演变的生死考验。
巨大的超高速发展的国内市场是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当这个前提优势逐渐消融,中国快速地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甚至“饱和经济”的阶段,市场的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的直接后果就是,虽然中国市场拥有巨大潜力,但是在相当多的细分市场上,饱和经济已是主体。
“饱和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产能过剩。PC、手机、汽车、彩电,诸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为了维持生机,只能选择裁员或者降价。随后便是行业平均利润逐渐下降,直至全行业亏损。
于是众多过冬的手段被拿出来:裁员、囤积资金暂不投资、削减成本、降价,并购等。企业家称其为“披上棉衣过冬”。这些措施的确帮助部分企业撑到了现在,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必须超越这种简单的思路,才有可能帮助这些企业走出困境,走向持续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企业必须接受的现实是,中国的市场已经在迅速地成熟。对于大多数的行业来说,过去爆炸性的增长再也不会重现。手机销量这个季度的大幅下滑就是个最新的例证。在市场发展的成熟阶段,单位数的行业增长率将会长期伴随众多企业。企业面临的不再是春夏秋冬的季节性变化,而是气候的根本性变化。在寒带的气候中,仅仅披着棉袄远不能维持生存。很多巨大的恐龙会因为无法适应而灭绝。为了生存,企业必须改变生活习性,减少消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演化成新的物种。
以较低的行业增长率和巨大的产能过剩为表现的寒带期标志着一个全面竞争时代的开始。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的资源禀赋型的增长已无法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有优势。在这种时期,企业需要走出机会导向式的粗放经营,放弃外延型增长的幻想,建立整体运营方面的能力,把自己转变成战略/能力导向的内生型增长。企业与其被动地穿衣苦熬,不如主动从内部着手改革。 自身的能力提高才是生存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形成系统的竞争能力,企业才有可能在全面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在巨变的中国市场中,中国企业需要变成长着厚厚毛皮的、适合寒带气候的、有着勃勃生机的新物种,而不是那些披着棉袄在寒风中发抖的濒危物种。
(作者为长江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