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从2003年10月份之后,粮价的上扬带动了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扬,与此同时,大多数生产资料价格,如钢铁、化工产品、有色金属等价格也不断上涨。进入2004年以来,这种上涨势头没有减速的迹象,6月、7月、8月的消费品物价上涨幅度连续三个月达到5%以上,特别是8月份环比为正的0.7%,基本上把前三个月CPI负环比全部吞噬,央行面临较大的加息压力,而物价上涨是否可以持续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央行加息与否。
消费率低也会产生通货膨胀
多年以来,我国消费率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而造成消费率连年下降,从1981年的67.5%下降到2003年的55.4%,而同期的投资率却从32.3%上升到42.8%。
“消费率上不去,再高的投资率也不能持久,高物价的状况也不能持久。”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因为消费品作为商品流通的最后一个环节,消费的高低决定上游生产资料的消耗程度,也决定投资规模的大小。但从我国通胀的历史来看,这种想法与现实有较大的偏差。
80年代之后我国存在两次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时期,一是1985年;二是1993年。在这两年中,物价都有大幅上涨,但此时的消费率都不高。
如图所示,在我国两个通胀时期(85年和93年)投资率都是几年内的高点,而消费率都相对较低。从数学计算的角度上说,投资率+消费率+净出口率=1,由于净出口率数值较小,往往低于3%,因此投资率与消费率一般会呈现此消彼涨的效应。
实际上,最终消费额都是保持增长的,只是由于在投资率高涨的作用下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快,才使得消费率不断降低。
从2003年以及2004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投资率创出近几年新高,而消费率连续走低,有些类似1993年的情况,通胀的趋势非常明显。
粮价将维持在高位
衡量物价高低的常用指标为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它是由食品、烟酒、衣着、家用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八大类,其中食品占有33.6%的权重,是物价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1.8%;油脂、肉禽及其制品、鲜蛋、水产、鲜菜的价格分别上涨22.5%、23.5%、30.3%、15.6%、5.8%。
对此,有人认为,由于去年今年粮食上涨的幅度已经很大,以今年作为基数计算的明年的粮食上涨幅度应不会太大,甚至会有所下降。
我们认为,由于粮食收购价格的上升、粮食消费需求的增加、粮食成本的增加以及粮食体制改革,导致粮食价格难以大幅回落。2005年的粮食价格应属平稳向上的格局,环比涨幅应小于今年。另外,农民收入增加将增加消费水平。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4年上半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人均实现收入1345元,实际增长10.9%,同比加快8.4个百分点,比城镇的实际增长高出2.1%,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
政府管制抑制了物价升幅
2004年以来,面对物价的大幅上扬,国家发改委在加强物价监管方面出台了许多文件,如《关于严格控制出台涨价项目的通知》,要求各地从严控制出台调价项目,保持市场基本稳定,规定了凡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月环比超过1%、或同比累计连续3个月超过4%的地区,暂停出台提价项目3个月。
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做好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检查的通知》和《关于对化肥生产用电价格继续实行优惠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要防止和平抑农资价格暴涨,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根据已出台电价、水价政策,理顺水、煤、电价格关系。
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抑制了农资产品的涨幅,间接也抑制了食品价格的上升,因此可以说,目前的CPI的涨幅属于被管制的CPI,许多商品,如水、电煤、油等,价格上调的压力较大。而且,被政府管制的产品大多是上游的商品,一旦其价格上扬,将大幅提高下游商品带来的成本,对市场整体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内生因素引起物价上涨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次的物价上涨是有其内在原因的,是由经济体的内生因素所产生的,而不像有些人仅仅认为是投资过热、粮价上涨的暂时性外在因素所导致的。
从每月央行统计季报公布的5000家工业生产企业的统计数据来看,2000年以后,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上升非常之快,从1999年的3.83%上升到2000年8.22%,之后绝大多数时间都能保持在6%以上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销售利润率大体上是逐年提高的。同时,5000户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指标也是节节上升,从98年四季度的-8.5,上升到2004年一季度的18,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经过了这几年,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投资欲望也就逐年增加,到2003年达到阶段高点,2004年一季度又再创新高。相类似,如前所述,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00年后加速上升。
如果经济按照目前的发展势头,预计2005年的物价依然保持在高位运行,不过与2004年不同,食品涨价的对CPI的贡献相对较小,非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相对较大。
总之,此次物价上扬并不是暂时的,属于周期性的变化,不能简单的靠文件和行政手段控制过热,应重视诸如上调利率等宏观政策,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宜疏导,不宜强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