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9月8日上午,在厦门举办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中国商务部对外宣布,2003年,在全球跨国投资复苏缓慢、国内遭受非典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仍然实现了小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居全球前列。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透露,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0%,高于全国增幅超过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稳步增长。
薄熙来说:“在未来几年,中国政府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采取稳定、持久的贸易、投资政策,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
在世界范围的FDI流动中,中国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中国并购热潮
尽管全球FDI流动下降趋势难以遏止,恢复增长乏力,但外商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冼国明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恢复,企业利润率的提高,跨国并购交易的复苏和投资者信心的增强,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有望出现反弹。
冼国明说:“由于中国的经济稳定增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不断增强。”
记者从商务部获取的《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获悉,2004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平稳增长,1至6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688家,合同外资726.9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8.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9%、42.66%和11.99%。
除了量的增长,中国今年吸收的外商投资也出现质的提升,过去外资过多地集中在制造业的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今年以来,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的增速高于制造业。另外,在制造业领域,更多的外资投向高科技产业和资金附加值比较高的企业。
商务部有关部门人士指出,相对于新建投资,跨国并购正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久前,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特斯科以1.4亿英磅收购了顶新集团期下的乐购卖场50%的股权,找到了进入中国市场抢占行业份额的一条快速通道。而从2001年至今,外资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5大跨境合并收购交易中,有3起是在今年上半年完成的,如今年5月份,宝洁公司与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和黄中国所持中国内地合资公司宝洁—和记有限公司余下20%的股份,宝洁由此成为一家彻底的独资公司。此外还有今年开始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安海斯—布希公司收购哈啤,直至对哈啤私有化。
“在中国,外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并购机会。”冼国明表示。
2003年,中国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了350亿美元,而外资收购国内企业仅占交易总额的16%。洗国明认为,从目前来看,外商今后在华进行合并收购的机遇将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是国有股减持和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第二是国内大型民营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寻求海外投资战略联盟伙伴,第三是部分民营企业迫于竞争力,对非核心资产进行剥离;第四则是部分外资企业由于全球策略变化,业绩不佳等原因,抛售其某些在华投资项目。
宏观调控下的FDI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指出,今年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形势调整,对利用外资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隆国强称,如果说以往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是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如今中国市场的规模及扩张速度已经使之成为一个现实的市场,并且是很多产品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例如,2003年我国汽车销售增长迅速,成为全球第四大市场,并且成为很多外资汽车企业利润的重要增长点。2004年前4个月,通用汽车在中国共销售17.8万辆汽车,销售较上年同期增长56%,利润则达到1.6亿美元,占其亚太区全部利润的60%。
此外,中国政府认真兑现加入WTO开放时的承诺,不断扩大外资市场准入的范围,也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例如,在加入WTO后的前五年内,每年将有四个新的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今年又有四个新的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年初商务部颁布《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允许外商在华设立投资性公司,今年6月1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开始实行,规范零售业对外开放。
但是,中国的能源紧张正在对吸收外商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据隆国强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外资较集中的地区,每年新增外资来源是“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是已有外资企业的增资,三分之一是现有外资企业招来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三分之一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结果。在电力供应极度紧张的形势下,前两个“三分之一”都将大幅下降。为了防止停电对企业交货能力的冲击,不少外资企业开始扩大在其他国家投资与生产能力。另外,一些外资企业也开始考虑在国内重新布局其他产业。2004年6月初,日本贸易振兴会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多数在广东投资的日本企业都有意向北部迁移,包括计划将厂房迁移到广西地区。其原因是广东地区目前电力供应紧张,经常拉闸限电。目前很多日本厂商都制定了新的“三三制”投资策略,即日本本土、中国大陆、东南亚地区各占其生产工具能力的1/3。
此外,土地政策的调整、宏观调控以及出口环境的恶化,都将对我国的外商投资产生相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