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2004年9月10日注定将是载入欧盟经济史册的一天,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欧元区12国财政部长每月例会上,两项共识的达成重新确定了欧元区乃至欧盟的财政政策风向。首先,大会同意设立“欧元集团主席”一职,并任命卢森堡首相兼财政大臣让-克洛德.容克首任这一职务。其次,大会对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对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改建议表示了肯定,认为该建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讨论基础”。
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央银行行长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先生”,其经济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国家首脑,所以有人调侃“布什跺下脚,白宫会震三下;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世界都会感冒”。然而同样是经济重臣,财政部长就相形见绌了,不仅经济影响力较小,就连“上镜率”也是大有不足。追根究底这种厚此薄彼的现象反映了宏观经济调控中的政策偏好,也就是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偏爱不同。两种经济调控政策虽然都是以经济增长、就业充分、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但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时滞较短,尤其是从政策出台到政策起效的外部时滞较短,这就使其成为政策制定者最常用、最有效的政策手段。因此,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行长的说话声音比之财政部长更加响亮。
然而,这种偏见多少有点急功近利,毕竟财政政策长期中的经济效应更加实际,而在长期中货币政策的效果将会被物价水平的同比增长所消化,实体经济在“货币面纱”之下不会有太大偏离。所以客观地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有千秋,影响力不相上下。此番容克出任“欧元集团主席”一职,充分反映了欧元区对财政政策作用的肯定,对财政赤字的关注,以及进一步倚重财政政策的希望。“欧元先生”容克与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平起平坐,预示着欧元区乃至欧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重新平衡。
容克出任“欧元集团主席”的意义不仅于此,他的走马上任意味着欧元区各国财政状况混乱不一局面的结束,标志着欧元区财政口径统一时代的逐渐到来。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有欧洲中央银行的总体规划,欧元区整体表现出较强的协调性;然而在财政政策方面,欧元区各国向来是各自为政,宽松程度大相径庭的财政政策引致了参差不齐的财政赤字,不仅违背了《稳定与增长公约》的硬性约定,也增加欧元区各国的经济差异度。欧元区作为统一货币区这一区域货币同盟的高级形态,客观上要求成员国的经济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样才能以相同波幅应对经济冲击。因此,“欧元集团主席”一职的设立是欧元区谋求制度稳定的客观需要,并为欧元区的制度改进提供了条件。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对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改建议得到首肯的意义更为重大,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欧元区现阶段的财政赤字状况已经无法与旧版本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兼容,在成员国不能改变自己的前提下,只有制度变更,即《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修改才是寻求欧元区内部稳定的必然选择;二是欧元区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赤字倾向,作为经济复苏的副产品,财政赤字的积累不容小视,3%的硬指标已经成为欧盟经济复苏的瓶颈,为了寻求经济发展,惟有提高指标数字,降低赤字门槛。
《稳定与增长公约》于1997年6月17日在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为保证欧盟成员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并保证欧盟经济和货币联盟的顺利实施,《公约》规定,欧元区国家的财政赤字每年不得超过该国GDP的3%,若连续3年超过这个指标,该国将被处以最高相当于其GDP之0.5%的罚款。实际情况却是,提出惩罚条款建议的德国率先迈过了警戒线,在施罗德的减税大计下,德国的财政赤字一路飙升,很快就跨入了“雷池”,欧盟第二大经济体法国也同时加入了“违约一族”,甚至连穷国希腊也在奥林匹克的催化下堕入了赤字深渊。在德法连续三年赤字超标之后,欧盟委员会根据公约规定,于2003年提出了针对法德两国的惩罚措施。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欧元区12国财长2003年11月25日讨论这些措施时,法德成功联合意大利、卢森堡及葡萄牙,以有效多数冻结了这项惩罚程序。法德的“胜利大逃亡”虽然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却极大地损坏了欧盟的团结和稳定,使得《稳定与增长公约》成为强者肆意践踏的“一纸空文”,更为严重的是,欧盟的形象和信誉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在信用经济下,欧元的币值稳定受到极大冲击,欧盟经济也相应陷于“烟雨缥缈之中”。
应该说,德法的举动虽然不义,但也情有可原,作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在追赶美国的过程中,德法不得不“相机而动”。欧盟在货币统一之后依旧面临着“不同大小脚穿同一尺码鞋”的尴尬,再加上欧盟东扩后东欧十国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欧盟经济结构调整的制度成本,德法压力空前,唯有加大经济刺激力度方可投入到经济复苏的“盛宴”之中。这必然造成了财政赤字与日俱增,最终超越界限的现状。而在世界经济复苏大潮中,越来越多的欧盟普通成员也成为“越轨者”,目前欧盟各成员国的赤字平均为2.7%,根据2004年的各国预算,只有芬兰、丹麦、西班牙、瑞典和爱沙尼亚是盈余的,比利时、爱尔兰等6个国家也低于平均数,而超过这个平均数的国家有14个,英、法、德、意、荷几个实力最强的国家都已“触线”。因此,在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赤字贡献时,放弃保守、陈旧的硬性指标,对《稳定与增长公约》进行必要修改,不仅给了欧盟委员会一个下台阶的机会,也给欧盟经济继续使用“强心剂”、寻觅新的增长点留下了政策空间。
欧元区乃至欧盟财政政策风向的转变预示着财政政策对欧盟经济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而在格林斯潘连续加息的情况下特里谢依旧按兵不动也意味着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持续放松。两者结合来看,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有实质性加强。因此,9月2日欧洲央行调高对于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也在情理之中,欧盟经济增长已经从原先的2004年增长1.4%至2.0%的预期调高到了1.6%至2.2%,2005年的增长水平则从1.7%至2.7%调高到了1.8%至2.8%。欧盟经济的春天也许正在慢慢走来。(复旦大学金融系 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