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特约撰稿人 侯宁
今天,9月22日,备受各界关注的“老玉米期货”在时隔六年后,终于又在大连商品交易所鸣金开市了。从此,围绕玉米期货这个农产品期货无可争议的盟主,便又会演绎出许多“江湖故事”。关注这个江湖的道上老大们多得很。证监会、期货协会、大商所自不必说,期货公司、饲料企业、玉米深加工企业以及形形色色多如牛毛的各类营销商们,都会把眼睛睁大,来关注这个场子,甚至,十有八九,会来这里舞枪弄棒。而玉米期货的真正创造者---农民,倒恐怕还站在他们那可怜的一亩二分地上,苦思增收节支好赚点孩子学费 的门道!这,就是玉米期货这个江湖故事的开局。
和其他期货品种一样,说起玉米期货套期保值、发现价格的功能,期评家们恐怕能讲几个晚上,理论家们也能写出几十万字的研究报告,但这些,对于农民而言,毕竟还是遥远了些。有两个新华社记者对农民种粮得到的好处作调查时,一个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回答是“吃饭靠种粮,花钱靠打工”,可见,他们是不懂期货的,也没想着要靠种粮干出什么名堂。而笔者在1995年亲自做期货时,身在老家的父母的反应是:“读了几天研究生,去做什么期货。你姑父开着小铺子卖货,每天都去“起货”,你如今竟然也要“起货”了!”。笔者的父母只是居住在乡下的城里“文化人”,对期货尚且一无所知,农民对此的知识便可想而知了。时隔数年,这样的情形在农民那里,也想必不会有什么改观。原因很简单,我们在电视、电台对期货知识的宣传几乎为零。而农民要获取这些信息,靠的主要是电视和广播。但实际上呢,股市节目铺天盖地,而期货宣传却几乎为零。记得笔者曾试图说服央视的编导朋友能否一个月集中做一档期货节目来推介期货,但结果却只能是摇头苦笑:没有收视率啊!
所以,我以为,期货行业目前做的头等大事,便是攻关媒体对期货的宣传!财经类报刊的报道是不够的。要想让期货深入人心,要想让农民关心其生产的玉米、小麦、大豆的价格变化,还需要普及率最高的电视帮忙。只有这样,农产品期货才能真正惠及农民,国务院关于农民增收的文件才能真正通过期货这个载体化为事实----农民开始真正关心期货的结果,便是中央政府对期货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 这样,期货市场这个江湖可就前途无量了。而玉米期货的上市,也为电视台提高收视率提供了支持。这个品种后面影响到的5亿农民便是超级强大的后盾,对此,那家电视台和电台能说出收视率低的话呢?事实上,小麦期货的宣传便可以借这个理由进军各大电视台,只可惜,郑商所的公关能力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当然,推介攻关的对象并非只有农民这个基层的大江湖。如上所述,需要攻关的各类现货商们和投机客们恐怕才是大商所激活玉米期货的关键。毕竟,期货市场是现货商的用武之地,也是有钱人的投机天堂。只有有脑子,有信心,有胆量,这些信息渠道畅通的“商人们”才是这个江湖中镁光灯下的主角。对此,大商所当然心知肚明,上百场的推介会也主要是给这些人开的。然而,武功高的人难免有野心---要做江湖老大,要把持舵口,要买路钱,等等。笔者至今依然记得一个现在做官员的朋友当年“打”玉米期货时从大连带回北京那种恐怖的感觉---所以,大商所作为开场子的,担子就重了。一个大豆期货的场子都会动辄惹来巨量交割的风波,更何况玉米期货这样的大品种!
记得大商所副总郭晓利先生著文说过,激活一个期货品种首先要保证其市场的流动性,流动性大了才能吸引现货商和投机客。但这个流动性太大,交易太频繁,也需要警惕。这话当然不错。但这中间包含的工作量可就大了。搞不好,就会如郭总文章中所言,交易所出来拉票,搞起私下承诺,暗箱交易等见不得人的名堂。上半年上期所不就在天然胶期货的交易、交割等方面给媒体留下口舌,被人大大地怀疑了一番么?而现在,据称搞足了调研、推介的燃料油期货也陷入僵局,被曝“投机泡沫掩杀”“交易者寥寥”“现货商不参与”。对此,难道不值得大商所警惕么?
笔者以为,对玉米期货这样一个曾经交易过,火爆过,还出过风险事件的品种,大商所无论如何也是需要高度警觉的。而激活这样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品种,使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无论是对国家,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亿万辛苦耕作的农民,还是对整个期货行业的复苏、成长,抑或是对大商所自己,都至关重要!
这个江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大商所的朱玉辰总经理不仅要上对中央,中对企业,下对黎民,而且,还需要看着美国、日本交易商们的脸色!据报道,海归的证监会主席助理汪建熙先生要另谋高就,而“务实且敢于创新”的本土派副主席范福春先生要来主管期货了。但愿,朱总能够因此减缓了压力,而期货业也能够藉此创出一个能和股市媲美的响当当的“玉米江湖”。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不算难,首当其冲的要点是:本着三公原则,定好江湖规矩,落实诚信交易!其次么,便是通过传媒把玉米期货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能为农民做点实事,能让农民长点见识,实在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