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截至昨天,今年又一个“黄金周”落幕。
以“黄金周”命名一年中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长假,正好道出了其本质:各路商家尤其是旅游行业在这七天——人们视这七天为难得的“黄金时间”里,铆足了劲淘到了“一桶桶金”。
在今年,黄金周的消费成绩因为天公作美可能会有更多的新纪录诞生。但是,和过去的黄金周一样,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是因为人流量的大幅增加带来的,而对每个人而言,总量的增长并不必然带来质的享受。
每年三个黄金周,已经对数以亿计人群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在黄金周出现诸多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全面的评估。通过理性的评估,对今后黄金周的走向提供决策依据。
这样的评估当然离不开对经济收益的统计,但是,除了节节攀升的经济指标,也应该评估这种集束式的经济增长给相关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的社会,不能只顾收入而忽视成本的支出。
比如旅游愉悦的减少。作为放松精神、取悦自然的一个行为,旅游最能给人们带来愉悦。但是,黄金周的旅游给人们带来的有不少的遗憾。有人把黄金周旅游戏称为“被逼离家出走”——如果不在长假期间出行,人们将很难再觅假期,所以黄金周出行成了没有选择的选择。于是,交通紧张,车票紧俏,还没有离家就要考虑归途的安排。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看景变成了看人。在河南云台山风景区,因为游人太多,当地政府不得不在进入景区的道路上设置“劝阻站”,希望人们不要进入景区。而在河南的另一个景区,因为旅馆陡满,政府只好组织游客住到干部家里。
而超负荷运行给景区带来的环境破坏也是可想而知的。在北京,从10月1日起,故宫连续6天游客数量超过最佳日接待量,其中10月2日达到9万人次。像故宫这样超负荷接待游客的现象几乎是每个景区的通病。我们不能只看到景区的门票收入多么喜人,对景区是否受到了伤害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黄金周对社会诚信的杀伤力也不能低估。新华社昨日报道,在涌动的消费大潮里,一个个温柔、热情的陷阱令顾客感到头痛。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在北京西站前,被一个又一个拉客住宿的“托儿”们折腾纠缠了40分钟没能脱身。类似的现象在首都国际机场也屡见不鲜。
有经济学家指出,十一出现的这些现象表明诚信的缺失,而诚信缺失给市场带来的伤害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恢复的。经济学家讲的这些道理并不深奥,但是,在目前黄金周的制度安排之下,即使有些商家不讲诚信,但因为巨大的消费人群的存在,他也仍然可以得到巨大的利润,由此,别的商家或许会群起而效仿。
此外,由黄金周所带来的社会治安、安全保障、环境卫生等等方面的社会成本的增加,也不能成为一本糊涂账。计算黄金周带来的收益,要扣除社会为此多支出的成本。
黄金周所引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而早就有人大代表和民间人士呼吁要用“带薪长假”取代“黄金休假”,彻底给黄金周降温。但是,我们知道,是不是该取消这个制度,要从正面收益和负面影响两方面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得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结论,以此来决定黄金周制度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