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孙铭 北京报道
信贷、储蓄增速双双下降,而CPI继续保持在高位,这些互相冲突的近期宏观经济数据,让出席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的委员们深感决策之艰难。
市场各方都对这次会议充满了期待。因为,8月的宏观统计数据出来后,加息论者旧调重弹,认为加息已是水到渠成,而反对加息者则将最新的宏观数据作为反对加息的佐证。双方争论的声音再次高涨。
这次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后认为,央行所采取的货币信贷政策措施已见成效,目前货币信贷运行态势总体上符合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的取向。下一阶段要继续按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继续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这次会议并没有给加息的争论划上句号,相反,双方还可能都将这次会议作为自己新的论据。同时,这次会议提出,在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中,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无疑又给市场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充满矛盾的宏观数据
宏观调控愈走向纵深,央行货币政策愈加举棋不定,作为咨询机构的货币政策委员会愈是感到责任重大。
会议并没有对要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做出过多任何暗示,就连央行在会议后发布的短短数百字的新闻稿,也是字斟句酌,以免引起市场误解。
“货币政策操作的依据是宏观经济数据,但日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似乎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如果加息,一些宏观经济指标可能会恶化;而如果不加息,另外一些指标也可能出现恶化。”央行一位研究人士说。
在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宏观数据面前,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从来没有遇到过像现在这样进退维谷的境地。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3%,与上月持平,加息论者认为通货物价上涨仍然继续,而反对加息者则认为物价上涨势头已经在减弱。
而信贷增长与储蓄增长速度双双出现了下降,这令央行感到更为棘手。
从信贷增长来看,最近几个月的信贷增长速度在降低,甚至出现了信贷绝对数的下降,从这一点来看,加息的理由似乎站不住脚。今年8月份广义货币M2增长13.6%,虽然去年同期M2涨幅基数较高,达到当年最高峰21.6%,但是该月仍然存在货币供给明显偏低的嫌疑。此外,今年5月份以后,人民币信贷增长停滞不前,直到8月份3个月信贷增长仅为474.02亿元,而且人民币贷款余额7月份甚至比6月份绝对数额下降20.83亿元,这在历史上较为罕见。
从储蓄方面来看,储蓄的增长速度也在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加息又似乎必不可少。今年2月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下降,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8月份仍然未能扭转。
信贷与储蓄增长速度的双双下降,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王召博士认为,“如果居民将手中资金大量用于民间集资、进行‘体外循环’,那么储蓄存款增量的减少则预示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力推市场化手段
宏观数据一地鸡毛,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应该怎样抓住“牛鼻子”呢?
在这次会议上,央行给出的药方是———市场化手段。会议认为,央行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掌握好调控力度,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当前出现的广义货币增幅明显偏低和人民币信贷增长徘徊不前的问题,不是因为利率水平过高,而是因为信贷管制过严。”王召认为,1998年以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其标志是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
事实上,国家这次宏观调控仍然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比如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进行控制。但以信贷管制的方法进行宏观调控,不但可能造成价格信号——市场利率水平的严重扭曲,而且可能诱发经济大起大落。所以,当前放松信贷管制已是当务之急。王召建议,在放松信贷管制的同时,为了防止投资、信贷增长重新出现反弹,有必要实行逆向对冲操作,即提高利率。
6月30日到9月21日为止,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连续三次上调,从1%上升到1.75%。王召说,我国经济对于利率的敏感程度远远不如美国。但完全有理由相信,配合信贷管制放松,策略性地提高利率25~100个基点,不会引起宏观经济出现任何下滑。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可以防止资金体外循环。尽管中央银行小幅加高利率对经济影响不大,但信心大于实质:既然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来临,宏观经济政策就应有所调整,货币政策也应尽快实现由扩张向温和适中的转变。
“根本而言,要用市场手段替代行政管制,这是本次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所传达出的重要信息。”王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