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对多数本土企业来说,2004年底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都是一个“卖身”的好时机
文/本刊记者 周一
当沃尔玛中国区副总裁李成杰兴奋地等待12月11日(中国政府将在这一天兑现入世承诺:全面开放零售业)时,中国本土的零售企业家们对此却似乎毫无感觉——“根本不存在开闸待入局面,零售业早已提前全面开放”——几位企业家分别对《中国企业家》表达了上述看法。
如果说早几年本土零售商还有心思用这种酸溜溜的语气发泄不满的话,到2004年10月,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开始如坐针毡了。一些在2002年、2003年的扩张并购大戏中,以主角身份高调出现的企业,在2004年急转直下地步入“逃亡之路”——主动地寻求被收购!这一景象的背后,是商务部连锁30强企业榜单中,过半企业在店铺数量高速扩张的同时,陷入单店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的窘境。而与此相映衬,全球的零售巨头都将他们的增长重心寄托于中国——这个在他们眼里充满潜力、曾创造无数神话的国度。
区域霸主纷纷逃亡
“把我们卖给你吧!”华润零售董事长陈朗最近在很多场合都会听到这样直言不讳的表白。自从收购深圳万佳、收购江苏苏果,完成业内两宗最大的商业收购案后,在外界看来,华润俨然已经成了本土零售业中的“收购狂人”。
从2002年开始,收购已经成为零售业的主题了。这场在大企业和区域性强势企业间刮起的第二轮“圈地运动”,到2003年被演绎至极致——寻找可行的目标、签订兼并合同几乎排满了老板们的日程。然而进入2004年,这一切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一张还放在其办公桌上的收购合同,可能已经没有下文。那些曾经的买家们现在最感兴趣的已不是寻找收购对象,而是瞪大眼睛开始搜索能够相中自己的买家。
2002年,深圳本地著名的民润超市先后将广东民营零售业四大家族(珠海新七星、广州岛内价、佛山真实惠、阳江百惠)收归旗下,加上之后的数起收购,民润超市迅速在2003年上半年跻身中国连锁零售企业30强榜单。这一年,民润在深圳、珠海、广州、佛山等地拥有了150余家连锁超市——这家处于迅猛增势的企业甚至立下宏愿:要做广东的“沃尔玛”。但2004年初,这个区域“老大”突然转而将他们的未来寄托于华润。
据一位华润高层透露,关于收购的谈判已经进行了半年,但至今没有下文。据说在这场谈判里“民润不允许华润看账”,甚至还提出了“希望华润一夜之间全面接管”的想法。其“逃亡”心情之急切可见一斑。
向华润频送秋波的当然不只是民润。据这位高层透露,南京一家拥有117家连锁店的国有企业、武汉一家号称2003年有几十亿销售额的零售商、湖南一个刚刚从2004年上半年连锁企业30强榜单上“掉下来”的企业、成都一个拥有400家门店的区域霸主、东北一家素以百联和沃尔玛为对手的零售英雄,都先后找到华润,说出了令他们心情极为复杂的这句话,“把我们卖给你吧。”
“民润的际遇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谈判还进行了半年。”而一大堆“奔走求售”的企业在发出信号的当时就被陈朗婉拒了。
这些急于从零售产业脱身的企业,已经远不是中小企业、零散资本了。在华润方面提供的一些企业资料中,“求售”者实力之大、影响力之深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个名单太敏感,不仅有位列30强榜单上的企业,甚至包括商务部圈定的15家‘国家零售队’成员。”
实际上早在2003年初,《中国企业家》接触的部分中小企业就发出了“不如早些转行”的想法。但相较前一拨“动摇者”,2004年步入“逃亡之路”的企业在前年、去年甚至还坚称自己会是最后的“英雄”——他们在某一区域拥有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和门店数量,甚至仍旧保持着良好的经营状况。
在外资零售巨头情绪高昂地等待“开闸”的时候,本土的区域零售霸主们却收起了他们的梦想,这是为什么?
从普尔斯马特的境遇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9月底,传出著名零售企业普尔斯马特有可能被台湾统一集团收购。据说这家由美国普尔斯马特集团在中国授牌经营的民营企业,2003年拥有40余家大卖场,一度年销售额高达60亿人民币。但由供应商追款引发的资金链危机,迅速把这个庞然大物导入摇摇欲坠的险地。
一般来讲,零售商的流动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供应商货款——“账期”带来的大量现金流帮助他们完成开店、收购等一系列扩张计划,但前两年的高负债扩张,使得中国的“普马们”资金普遍吃紧——适逢2004年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加之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使得多数高速扩张型企业陷入了债务危机。“零售业并非收购型产业,一家零售店就意味着两张合同:一张店面租约、一张商品购销合同。一旦开闸对手根本无须并购,只要在你对面开一家店,市场根本就是他的了。”陈朗认为,对多数零售商来说,2004年是一个出手的好时机。
“普马”倒下了,下一个会是谁呢?
优势企业遭遇增长“红灯”
在区域霸主纷纷选择“离场”的时候,处于“食物链”上端的几家全国性零售企业依然“衔枚急进”。
9月底,传出了联华超市在石家庄斥资7700万元人民币,收购当地企业万利福超市的消息。据说此前联华方面还与当地另一零售巨头保龙仓集团密谈了半年之久。不过对于联华来说,这还只是个小动作。联华超市董事长王宗南表示,2004年上半年联华超市通过并购着力在已进入地区深耕密植。下半年,除优势区域华东外,它们将加大在华北、华南,包括西南重点城市的并购。为此王宗南准备了近4亿资金,有意“下半年至少完成一两项大型收购”。
据香港联交所数据,物美集团上半年上市公司销售收入约12.28亿人民币。而其店铺同期增幅更是十分惊人,高达161%,环顾整个零售企业几乎无出其右。下半年,张文中制定了“在北京开设至少2家大卖场、5家综合超市和60家便利超市”的扩张计划。
但是当零售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时,多数优势大企业在增长方面却遭遇了“红灯”。据本刊统计,在商务部30强企业中,去除6家家电连锁企业,其余24家快速消费品零售企业中,有13家连锁企业已经完全陷入了增长危机:其店铺数量增幅远远高出销售额增幅,单店完全呈现负增长。排名分列第四、第八的大连大商集团、农工商集团,其销售总额增长甚至仅相当于同期店铺数量增长的四分之一。
在全面开放前的最后一年,竞争显然正变得越发激烈,过去远距离的竞争早已转化为更加贴身的肉搏:当这些大企业不约而同地杀向新领地时,旧有的优势却在被对手蚕食、瓜分。扩张在继续,领地却在不断失去,看上去极像一个“交换场地”的游戏,暂时占先的只是那些换场频度更高的人。
面对普遍性的增长危机,陈朗告诫:“别忘了对每一桩收购提高警惕!”
外资“占位居首”
以12月11日全面开放这一时点为界,在中国“拐弯”最急的是全球零售之王沃尔玛。“这意味着除了省会,我们可以去更多的二级城市。”李成杰表示。
进入中国近9年的沃尔玛,此前一直聚焦于深圳等少数一线城市,其门店布局之分散,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采购无法统一,致使其九年来一路亏损。据说2004年赢亏刚刚持平。 为了缓解亏损局面,沃尔玛一度将重心放在深圳,寄望通过深耕细作缓解布局分散之弊。
向二级城市进军,无疑更加大了沃尔玛中国布局分散的弊病。但沃尔玛自有其更大的图谋。2004年3月,沃尔玛集团出人意料地将其全球董事会会议在中国召开。看来正是这12位全球董事的中国之行,促使沃尔玛中国策略急急地拐了一个大弯:占位居首、赢利其次。对于一贯以赢利为本的沃尔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破天荒的决定。
9月15日,沃尔玛获得了云南玉溪一块25亩土地的使用权,2005年8月31日之前,那个令竞争对手恐慌的“白房子”(沃尔玛超级市场标准建筑)将矗立在这里。4天之后,在山西太原,沃尔玛也圈下了一块地。现在沃尔玛已经初步为它的扩张计划圈下了近10个城市,包括山东烟台、安徽芜湖、福建泉州、四川绵阳、广东茂名、佛山、南海、湛江、湖南株洲、湘潭等。
“这是沃尔玛典型的占位策略!通过一个城市的一个店先行占位,为在国内全面布局做铺垫!”陈朗一言以蔽之。
当然没有人会忽略家乐福,在中国市场这两个老对手几乎如影随形。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6月,家乐福以50家门店和77.61亿元的销售额位列外资零售企业之首,上半年其店铺增长率高达28.2%。虽然在全球市场,家乐福已然陷入困境,即将被沃尔玛收购的传闻不绝于耳,但在中国市场家乐福自是风景独好。
除此之外,2004年也是具有台资、港资背景的零售企业到内地“占位”的高峰期。台湾统一集团带领包括7-11、88优质连锁、康是美等多个品牌在内地加速扩张,同时还大手笔合资山东银座(30强中排名第28)、有意入主普尔斯马特。香港的著名品牌万宁和屈臣氏也都先后高调宣布其拓展内地市场的宏图。
凡是着眼全球市场的外资零售商,除了Home depot(全球头号家居超市品牌)之外,已经找不到还没有进入中国的企业了。迟到中国的Tesco干脆在7月份甩出2.6亿美元,收购康师傅旗下乐购超市50%的股权;数年前错失进入中国机会的Home depot则在2004年初开始搜寻进入中国的合作伙伴。
中国!中国!中国!
当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的语言,向他们的董事会高呼中国的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件事,“独自开店!”
“在未来3年至5年,中国60%的零售市场将由3家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全国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手中。”对于麦肯锡的这个预言大多数业者应该不会陌生。这个悲观的论调在四年前刚现身的时候,遇到了一片否定声。但现在呢?“大卖场领域,说60%已经掌握在外资手中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三位业内巨头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毫不讳言。对于2005年,著名零售产业研究人士顾国建预言称,“国内本土零售业将全线败退。”
2004年上半年全国商业连锁30强中单店销售额增长率为负的企业
(2004年上半年与2003年同期比较)
企业名称 30强排名 单店销售额平均增长率(%)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1 -1.04
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 4 -35.44
家乐福(中国地区) 5 -7.25
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 8 -18.04
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4 -14.22
江苏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16 -28.21
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17 -6.72
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 20 -2.55
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集团有限公司 22 -26.19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 -3.67
东方家园有限公司 25 -1.42
重庆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 26 -28.89
青岛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9 -37.42
(数据来源:本刊根据商务部公开数据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