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必须指出,鼓励民间办学,与政府资助教育,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政府真想资助贫穷的学生吗?真想缩小贫富学生的差距吗?当然可以,办法就是实施“教育券制度”。它的含义很简单:政府不再把教育基金直接投放给选定的学校,而是先向学生发放“教育券”;学生自由选择民间自由开办的学校,并向学校支付“教育券”;学校拿着靠实力赚取的“教育券”向政府兑现。
据报道,广东省的南海区政府,目前正要推广教育券择校的办法,以解决中小学义务教育的竞争问题。其具体做法是,该区义务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券制度,政府将所有教育业务的公用费用,经过计算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以教育券的形式发放给每个享受义务教育的南海籍学生。这样,学生可凭教育券选择学校,从而促使中小学义务教育形成有效市场竞争机制。
中小学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共品,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具有巨大的正向外部性。受教育者知识增长不仅增强了其个人谋生的能力,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政府或社会愿意免费提供;另一方面,当一种教育资源为一人享用时,他人则无法享用,它完全具有私人用品的排它性质。
相关阅读:长兴的教育革命 教育券不可行之三个理由无一成立
教育产业化与民间办学 民办教育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延伸阅读:教育是选拔人还是培养人 张五常:不是专家谈教育
对于中小学教育这种特殊的公共品来说,如果制度安排不合理,它就有可能成为掌握这种资源的个人或单位谋利的工具。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成为暴利行业也就在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有经济学家就设计教育券来分配这种特殊的公共品。
因为,在教育券的办法下,家长和学生们有择校的充分自由。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他们自行决定收费标准,学生不管读哪一所学校,从政府手中得到的补助都是一样。为了争取学生,学校间的竞争程度会大幅提高。竞争机制的形成,可以使教学品质得以大幅提升。
但是,教育券办法的实施还必须具有以下一些前提条件:中小学教育这一公共品分配的公平性、有效的教育资源评估体系(无论是存量还是流量)、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健全的教育市场基础环境设施等。
因为,中小学教育作为特殊的公共品,它的分配原则首先应该体现的是公平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民众,其分享到的数量应该是均等的。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区域、城乡、政府投入等差异性的存在,个人对中小学教育的分享是相当不公平的。这也就导致名校稀缺,不少人愿意出钱来分享更多的公共品。
既然教育资源要公平分配,那么全国有多少教育资源、某一地区有多少教育资源都得从存量及流量上评估清楚。评估之后,不同的学校就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否则,即使学生有选择学校的自由,但由于学生对各学校教育资源的不了解,各学校也无法竞争起来。
二是对教育经费的流量进行公平分配,即全国或某一地受教育者享受同一额度的教育经费(可以用教育券的方式分发),无论你是处在城市还是农村。然后个人可以用教育券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教育券有多者,等个人义务教育结束时,由政府退之为货币;教育券不足者完全由个人自己支付不足部分。
从这次南海义务教育券的分配情况来看,由于教育券所占教育经费的流量有限,教育券办法推行的效果并不明显。很简单,一个小学生每年获得一张面额250元的义务教育券,不仅该教育券价值的总量占整个教育资源流量的比重很小,而且占一个小学生一年所需要的费用也很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行教育券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不健全或不发达、教育信息严重的不对称、学生及家长没有足够的资源与能力对所选择学校进行评估等因素也将使个人凭教育券择校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再有学校的数量分布、地理位置等也都是学生择校不易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券办法的实施,如果相应的规则不改善,也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家庭比较富有的,家长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弟,可能集中在一类学校,家庭贫穷的,家长教育程度较低的子弟,可能集中在另一类学校。这样,不仅造成了社会阶层之间无法交流,而且会继续拉大两者之间社会发展机会上的差距。
因此,教育券办学作为推进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我们还得研究这种方式生存的条件,并尽量地为其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改革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们可以尝试其它的一些办法,比如容许一些学校公开招标,以合约的方式来管理经营;也可以以学校自治的方式办学;以专门学校办学等,以便让学生及家长有更多地选择自由。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样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