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水皮杂谈
水皮在媒体混饭吃,主营是办报,写杂谈其实算副业。媒体投资恰成这几年的热点,于是水皮和各色投资人等的交道就打得不亦乐乎,时间长了,门道就清了。别看资本大鳄财大气粗,动辄3000万、8000万的乱开牙,到头来,真要拿现金的时候,十有八九说的是别人兜里的钱。
10月25日,保监会公布“保险机构投资者直接入市”的暂行规定,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问题尘埃落定,面对这么重大的利好,证券市场却不买账,当天虽然高开,却以下跌收盘。
有人说,这属于利好出尽成利空,市场的下跌是因为消化了利好;
有人说,暂行规定的措辞有变化,保险资金变成了保险机构投资者,别看只有几个字不一样,但是这意味着资金的渠道拓展得太宽太大;
有人说,保险资金虽然可以入市,但是保监会规定了6类股票禁止投资,照方抓药,沪深股市也就只有900家可以买卖,考虑到保险资金的安全系数,可以投资的品种范围太窄太小;
有人说,按照保险资金5%的投放比例计算,可以直接入市的资金也不过500亿左右,占沪深两市的市值不过5%,作用实在有限。
水皮暗中好笑,这保险资金入市的结果怎么看怎么像这几年的媒体投资,怎么看怎么像“雷声大雨点小”,怎么看怎么像一个故事而已。
难道不像故事吗?难道这是新闻吗?
如果要算新闻,那么9月12日证监会的孙杰说的又算什么呢?那天孙杰公开透露保险资金入市已经没有障碍了,合规资金入市马上就解决了,并且还透露专题小组指出了一个新概念,叫做长期资金,因为只有长期资金的进入才能使资本市场得到长期的发展。市场又是怎样对待孙杰讲话的?上证指数就是在第二天跌出这一轮调整新低1260点的。保险资金入市到底是利好利空早在9月12日已经有了答案。
听起来,保险资金入市会构成利空根本就是盛世危言,不过如果大家了解了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上的境遇,恐怕就能有所理解。
保险资金虽然不能直接入市,但是却一直在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之一是购买基金。
间接投资之二是委托理财。
9月22日中国人寿宣布公司有4.46亿的国债在闽发证券的账上,而闽发证券已经被宣布由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托管,中国人寿能不能如数取回这笔巨款显然已是悬疑。碰到类似情况的保险公司并非中国人寿一家,早在9月10日,中国财险就发布公告称,公司在汉唐证券账上有3.565亿的国债和5685万元的现金,而汉唐证券亦被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托管,公司的资金是否能够收回也成了悬念。
其实,说悬念是保险公司的自我安慰、自我欺骗、自“愚”自乐。中国人寿和中国财险的8亿保险资金显然属违规机构债权,根本不可能有收回的可能,不如早点作坏账计提。
资本市场惦记着保险资金,保险资金也一直在惦记着资本市场,双方的如意算盘又打的如何呢?
2001年中国股市创出新高,保险公司的投资分红险进入千家万户,不久市场陷入低迷,保监会紧急叫停。水皮也买了这种分红险,心中的祈盼就是不要建仓,不要建仓。
投资分红险算不算保险资金?
专家说不算。说这话的专家叫郝演苏,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的主任。郝演苏不但说不算,更推论出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中国保险业有40%的泡沫,泡沫的主要制造者是中国的寿险业,寿险公司不合理的产品导向和结构决定了大量泡沫的产生。在郝演苏的概念中,投资分红险实际上就是委托理财资金,算不上真正的保费。
保监会说算。为了反击郝演苏的“泡沫论”,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袁力站出来为中国保险业辩护。明确指出中国保险业不存在“泡沫”,保费收入的统计口径,也不存在所谓的“国际惯例”,就保监会了解的情况看,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也是将分红险和投资连结险收入计入保费的,国际上也不存在保障型产品饱和后再发展投资型产品的固定模式,不能因为分红险和投资连结险的保障成分较低而否定这类产品的保障功能。
袁力的批驳有些勉强,表明了保监会的态度,维护了行业形象,但是却不能消除人们由此而增强的风险意识。在眼下的中国,难道真的有比银行存款更安全的方式,如果有,保险公司拥有令人信服的投资能力吗?
袁力开新闻会的时候,正是央行公布加息决定的时候。加息,对股市不见得是利好,但对保险公司却是利好。最起码,保险资金的利息收入就可以增加一大块,最起码,投资分红险减轻了投资的压力。
股市有风险,保险最怕风险;股市有泡沫,保险最烦泡沫。如果保险的泡沫遭遇股市的泡沫,保险资金还有保险的余地吗?
保监会声称,为确保保险资金入市不出大的风险,中国保监会立足两个“防范”:一是防范股票市场大幅波动对保险业未来现金流安排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防范保险资金股票投资过程中,因为投资决策、交易执行和风险管控等各环节中的不透明、不规范而产生的一系列管理风险。
水皮窃以为两个防范要做到位,最好的选择就是像“远离毒品”一样“远离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