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新华网北京11月7日电 随着全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宣布,粮食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可以超过预期目标。
4550亿公斤,这是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的预期目标。在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下降而引起人们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格外关注的今天,9亿农民在中央一号文件引领下,突破了这个至关重要的目标,迎来了沉甸甸的丰收。
当盘点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时,“一号文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三个关键词。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深秋的艳阳映衬着农民脸上丰收的喜悦,各地捷报频传,令人振奋:
黑龙江今年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313.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5%,粮食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吉林省粮食生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粮食总产量250亿公斤,增产幅度10%以上。
河南省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量427亿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99年的粮食总产量还要多。
全国粮食生产形势更是喜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在夏粮增产4.8%的基础上,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增产8.8%;秋粮生产也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明显增产,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的4550亿公斤的目标。
突破4550亿公斤,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
对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了5000亿公斤的水平,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阶段性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粮食产量连年回落。某些西方人士表示担心,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导致世界粮食市场的动荡,全球粮食安全将受到威胁,中国也会出现粮食危机。
在中国农业发展处于重要关口时,中央于2004年初出台了“高含金量”的一号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全年粮食增产夯实了基础。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专门会议,明确提出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果断的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特别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保证农民种粮受益;降低农业税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给农民更多的实惠。这些优惠政策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回升。
到10月1日前,全国已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12亿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96%,近6亿的种粮农民直接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通过粮食直补,已补贴农户1389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74元。
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已使我国农民“减负”30%以上。目前已有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4个省、市全面免征农业税,上海对农民免征农业税,浙江、福建省对计税土地面积上的粮、油作物免征农业税。全国共计减轻农民税收负担280亿元左右。
在政策推动的同时,市场拉动、科技驱动,也是今年粮食丰收的重要原因。
今年粮食产量一举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给关注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人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粮食生产出现了由减到增的重要转机。
尽管今年粮食增产还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经济专家认为,突破4550亿公斤,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
更为可喜的是,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农民实现增收。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4.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长了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