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研究员
11月18-1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商务部共同主办的“全球食品安全(北京)论坛”将在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将围绕“促进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与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这个主题进行研讨。这是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国内外参会人数最多、层次最高、探讨问题最为全面的一次会议。
在食源性疾病这个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日益严重的今天,食品安全问题无疑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那么,选择在此时召开这样一个国际会议的目的何在?我们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食品安全环境?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研究员,他是本次论坛的背景报告《中国食品安全战略与政策框架研究》的主笔人之一。
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举办这次全球食品安全论坛?
韩俊: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二噁英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和流行已经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与公众健康相关,而且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食品贸易的增加,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对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对中国而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中国在世界食品市场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知道,中方主办单位为召开这次论坛作了精心的准备,向论坛提供了内容充实的背景报告。
韩俊:从2002年开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科技部等合作组建了《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课题组,先后有国内50余家机构、15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了该课题研究,共完成了50余项专题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了我国食品安全战略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政策设计。并形成《中国食品安全战略与政策框架研究》背景报告提交大会,希望广泛征求与会者的意见。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之一,您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有何基本评价?
韩俊:党中央、国务院及各地、各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旨在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是趋于改善的。卫生部的监测表明,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不断提高。农业部的监测也表明,我国对蔬菜高残留和高毒农药控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对畜产品中“瘦肉精” (盐酸克伦特罗)的控制成效十分明显,出口食品质量不断提高。
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确保食品安全方面仍然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目前,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适应。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同其他国家一样,目前,由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仍然对食品安全构成明显威胁。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中国经济时报:国务院在最近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你们在研究中提出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韩俊:我们提出的总体政策思路是:以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借鉴国际上食品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科技支持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教育和科研机构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建立和完善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
中国经济时报: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负责。你认为,我国将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统一到一个独立的机构,由这一机构进行统一监管,有没有可能性?
韩俊: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这种协调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加拿大、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为代表,为了控制风险,将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统一到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由这一机构对食品的生产、流通、贸易和消费全过程进行统一监管,彻底解决部门间分割与不协调问题。另一类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虽然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依然分布在不同的部门,但却通过较为明确的分工来避免机构间的扯皮问题。其重要特征就是根据食品类别(美国)或按照环节(日本)进行分工,以保证对“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
中国有必要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吸收其教训。在现阶段,现实选择是保留分散管理的模式,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进行小的调整,依然按照食品产业链的环节进行分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就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二是就无人管理的盲区,明确哪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管理体制,但是必须解决好分工后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该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适应需要的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同时发挥社会各方积极性
中国经济时报:加强食品安全科技研究,提高风险评价能力,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什么差距,今后应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韩俊:目前,科技部已设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重大科技专项。危险性评估技术已经迈出步伐。食源性危害检测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危害性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模式已经开始得到应用。
目前我国还没有广泛地应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性评估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食源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仍然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开发新型农药、兽药等投入品的能力较弱。根据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要求,我国要积极追踪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逐步深入地开展食品安全基础研究,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初步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食品安全科技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农户、农民组织、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批发商、零售商、食品储藏企业等的参与和有效配合。如何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关心和重视食品安全积极性?
韩俊:由于中国农户多,食品供应涉及到众多企业,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又差异很大,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培养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作用。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把标准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积极推进食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积极推进安全优质认证食品的专销区建设。四是要规范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秩序。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积极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五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宣传国家的法规法律和实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跨越各种贸易壁垒,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我国食品对外贸易中不断遭遇各种各样的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如何跨越各种贸易壁垒,促进我国食品产业和食品贸易的持续增长?
韩俊:的确如此。近年来,技术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又是最主要的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贸易争端机制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根本的出路在于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必须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真正做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力度。要帮助、指导食品企业获得国外官方卫生或兽医当局的注册资格。要建立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在食品安全流域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韩俊: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往往是国际性的。近年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表明,只有建立国家间和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紧急情况的合作机制,才能有效进行食品安全控制。我们在报告中建议,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积极参与签订有关卫生措施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减少不必要的贸易阻碍;积极加强与各国间在食品安全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风险评价能力;应当加强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监测、预警、处理有关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