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驻沪记者 晓楠
在王均瑶病逝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很多因隐瞒而愈加兴奋的传言也随之消失。虽然均瑶集团隐瞒董事长病情的真实原因仍无法判断,但至少从客观上印证了王均瑶对均瑶集团超乎寻常的重要性。
11月14日,上海一场秋雨让人感到了明显的凉意。这天下午1点,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先生的葬礼在龙华殡仪馆举行。
无数朵白玫瑰淹没了殡仪馆长长的甬道。一个工作人员说,在龙华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场追悼会有如此多的花。在千万朵白玫瑰的簇拥下,这位从浙江苍南农村走出来的温州企业家,以年仅38岁的壮年,向人世间的喧嚣谢幕,无论是均瑶集团的董事会成员、宣传总监抑或普通员工,此刻除了悲伤,同时还相信了这样一个事实:从今以后再也没有人打电话来问,关于王均瑶的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从今年9月开始,有关王均瑶健康的传言开始在浙江和上海两地传播。令人诧异的是,均瑶集团当时对传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并且通过某些关节,禁止上海媒体相关的报道。这在客观上引起人们更大的猜想。
今天,人们在扼腕叹息之余还是不禁要问,均瑶集团当时为什么要隐瞒董事长的真实健康状况?王均瑶个人对均瑶集团到底有多重要?
一张偷换日期的照片很多人相信,王均瑶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今年9月17日上海新锦江大酒店举行的“第十一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
这也是均瑶集团对络绎不绝前来询问王均瑶健康的人们所说的话。均瑶集团内部刊物《均瑶新闻》9月20日头版还刊登了题为《王均瑶等成为城市精神楷模》的报道,大标题下配了一幅王和其他杰出青年合影的领奖照片。当10月中旬记者在温州苍南县龙岗镇采访的时候,均瑶集团当地的子公司“天龙包机”的一位职员拿出这张报纸给记者看:“我们董事长上个月不是还出来的吗?”
直到11月11日,才有细心的人看出,这张照片背景的大红条幅上写的是“第十一届‘上海十大杰出青年’评选会”,而非“颁奖会”。据记者了解,该次杰出青年的评选会是今年5月份的事情,王均瑶并没有出席9月17日的颁奖会。
事实上,王均瑶自今年6月份入院治疗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出现。
10月29日,记者与均瑶集团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该公司党委书记陈理与王均瑶的秘书曲鑫向记者直言“企业的苦衷”———“我们集团正在对大厦股份进行要约收购,证监会、国资委那些部门的一切手续都完成了,但是这个收购有一个月的等待期限,这一个月里任何纰漏绝对不能出!”“你说的纰漏是什么意思?”记者问。“比如,我们董事长的健康状况。”陈理回答。
“这个问题对你们公司和收购很重要?”记者再问。
“那当然!”陈理提高声音,“董事长是家族企业的创始人,现在不来上班了,你想想对员工的影响有大多!再说被收购方是上市公司,这个消息肯定会对市场产生波动。”
“那王均瑶先生现在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呢,严不严重?”
陈理的回答非常隐晦:“得什么病不重要,总之是生病了。”
由于均瑶集团在王均瑶健康问题上采取了沉默态度,所以此前仅有的几家媒体报道中,仅有《温州商报》的一位女记者见过王均瑶本人。在温州的时候,她告诉本报记者:“我进去的时候(记者注:上海王均瑶住所,时间为10月中旬),看见王均瑶躺在那里,很瘦,一看就是化疗过,他的家里人已经不让他接电话了。”
陈理告诉记者,等到均瑶集团对大厦股份的要约收购完成,王均瑶将亲自出席发布会,到时集团会把很多信息披露给大家。
与均瑶集团的这番沟通过了不到10天,《温州日报》于11月11日刊发“王均瑶英年早逝”的消息,并披露了王的病情———肠癌。据说,该消息也是温州日报通过非官方途径获得,而非均瑶集团披露,为此温州其他几家当地报纸还就没有第一个发出此消息而私下里感到遗憾。
均瑶的财务报表
除了收购大厦股份的原因,有市场人士也提出均瑶集团隐瞒董事长病情的其他两个可能原因:第一,王均金和王均豪还不足以担当起均瑶集团领导人的重任;第二,均瑶集团近年的扩张非常迅速,在银行借了大量贷款,此刻王均瑶个人的健康状况可能会引起银行关注。
均瑶集团近三年来的资本运作频繁。2002年3月8日,均瑶集团以1.26亿的资本入股武汉航空公司,8月18日与东航、武航和武汉高科共同组建的“东方航空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挂牌。同年4月3日,均瑶出资1000万元的丰润均瑶乳品有限公司在河北省丰润县注册成立。10月,均瑶集团又以3.5亿元收购了上海徐家汇肇家浜路上一栋总面积8万平方米的大厦,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均瑶国际广场”(还有一说是以5.5亿元收购)。
这些都是公开资料上可以查到的信息。据记者了解,近期均瑶集团的投资活动还包括,上海康桥一座高尔夫酒店已于2003年底动工,投资在5个亿以上。宜昌除了牛奶基地外,宜昌的“均瑶国际广场”也快完工,据说是一座5星级标准的酒店和商住楼,投资在5个亿以上。
知情人士透露,均瑶集团的投资主要是在上海某些银行的借贷,至少几家本地银行给了均瑶集团很大的授信额度。据说在王均瑶病重以后,某些银行还专门成立了针对均瑶集团贷款的小组。不过记者前往求证时,上述银行都给予了否认。
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了《无锡商业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其中披露了均瑶集团从2001年期初到2004年8月31日的财务报表。鉴于外界关于均瑶集团债务的传言同样很盛,为了掌握更多的证据辨明真伪,本报记者邀请了两位专业人士共同分析上证所公布的均瑶集团财务报表:一位是国内某大型金融公司的财务总监,另一位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会计师。
两位会计师在看完财务报表后都认为,目前还不能作出均瑶集团完全依靠外部融资持续经营的结论,因为目前公司经营正常,而且经营情况还不错,至少是“持续盈利”。“短期贷款”科目主要反映了企业向银行借贷的情况。报表显示,2003年期末达到了4.57亿,额度比较高。但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速动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资产)表明,均瑶集团的短期还贷能力还不错。
但奇怪的是,均瑶集团引以自豪、据说现在已经升值至17个亿的“上海均瑶国际广场”,在财务报表的明细里却怎么也找不到对应科目。均瑶集团表示,该广场是均瑶集团全资所有物业。但是记者在明细项目里只找到“在建工程”里的4428万入账。
两位会计师分析,5个多亿的投资在所有的科目里都找不到,那可能性有三种,一是这笔账挂在集团下面的某个子公司财务报表里,我们看不到;二是可能转入长期股权投资;三是这幢楼的交易没有完成,还没有过户,所以它的资产认可不了。
三种情况都是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均瑶集团全资拥有的这幢楼,无论是买进时的5.5亿,还是现在的升值价17亿,这两笔任何一笔入账,都会对这张报表的结构产生巨大影响。
对会计师来说,分析一个公司非常关注的几个数据还有“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以及“存货”等等,因为它们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数据”。从2003年的报表上来看,这几个数据从7500万到2.43亿不等,数目较大。
分析中,两位会计师都发现了报表第46页“短期借款”科目的期初数和期末数同时漏掉小数点以及后面两位。“均瑶的短期借款是4.57亿,但是因为没有标小数点,一开始我错以为是457万。”一位会计师说。
同样在46页,“存货”科目漏掉了逗号,需要“一位一位去数”,会计师反问记者:“会计准则上小数点有严格要求,这个报表是谁做的?”
特殊的人力资本?
10月底,在王均瑶的家乡温州,记者采访到了1999年均瑶集团还没有迁址上海时的集团副总裁李涛。当时李是王均瑶的副手和集团二把手。
作为均瑶集团的元老之一,李涛说他“完全相信均金有能力承担起均瑶集团新主人的重任”。并且他认为在管理上,均金的才能不比哥哥差。
但在均瑶集团以往和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王均瑶出面,均金、均豪很少参与和银行的谈判。分析人士认为,在银行的人脉上,王均瑶的两个弟弟完全不能和哥哥相比较。
浙江大学一位学者认为,很多温州家族企业的创立者属于“特殊的人力资本”。通俗一点讲,就是关系资本,这也是为什么企业对创始人健康状况讳莫如深的重要原因。“创始人一走,相应的社会信用就会被带走,许多东西就变得没法追溯。”这位学者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他在的时候,与客户合作比较融洽,但是换了一个人也许合作就变了。”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一些没办法写成白纸黑字的东西。学界认为,企业过于依靠关系资本不是好事,它不仅导致企业依赖个人,而且这种关系排斥竞争,使得整个社会效率低下。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总有一些东西让人津津乐道。在温州,至今还流传着王均瑶成功拍卖出租车牌的成功故事。1999年温州市政府向社会放出了300个车牌公开拍卖,当天早晨一开拍,一个车牌就拍到了60万!李涛记得当时“已经慌了”。中午,王均瑶把两个弟弟赶出办公室,分析了公司的资金状况,然后问了李涛一句话:“如果这次拿出两三千万买车牌,均瑶会不会因此倒闭?”
李涛说,那一瞬间心里就有底了。最后均瑶集团以均价68万拍到了80多个车牌。就此一项,均瑶集团净赚2000多万。
遗憾的是,王均瑶想淡出管理层、进行家族制企业改造的设想一直没有实现。“王均瑶当时没能抵住来自家族各方的压力。”李涛回忆说,“那阵子王均瑶经常会一个人在办公室沉默。”当时很多均瑶员工经过董事长办公室的时候,经常看见他们的董事长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在温州逗留的最后一天,记者走访了王均瑶的老家———温州苍南县大渔镇小务村。大渔镇镇长项方玉和小务村村主任郑元金都听说了王均瑶生病的消息,两位家乡人对记者说:“他很多年没有回家乡了,如果你看见他,跟他说,我很想去看望他,但就是跟他联系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