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杨丽萍
北京报道
许多地产商没有想到,土地解禁后,没有迎来用地的放松,而是新一轮的土地风暴。
11月17日,由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监察部、建设部、农业部和审计署等七部委(署)组成的8个联合抽查验收小组陆续奔赴各地,对全国深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为期约一周左右。
“这也是‘农转非’解禁后土地新政的第一次大行动。”国土资源部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所谓土地新政是指10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简称《决定》)以及近期国土资源部已经或者即将出台的《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新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等11个与《决定》相配套的办法。
土地政策是此次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在宏观调控之初就曾公开表示,要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其中最重要的体现是直接以国务院文件的名义半年内停止农地审批,且今年的农地占用指标不再追加。
10月底,为期半年农用地转用“三个暂停”到期,迎接各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却是更加严格的土地新政。
土地政策继续收紧
半年时间倏忽而逝,但对许多开发商而言却过于漫长。他们在等待土地政策的解禁。
“浙江广厦曾经在杭州周边拿到了3000多亩土地,由于‘三个暂停’而不得不搁浅,而解禁使得他们有望重新获得这块土地。”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全国各地像浙江广厦这种情况的地产商不在少数。
这一点连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也不隐讳。“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半年,很多地方积累大量需要审批的项目用地,有的甚至早已蓄势待发。”李元在11月17日上午的检查验收动员大会上坦言。
据有关媒体报道,规划4.4平方公里的南京江宁区湖熟工业园依旧撂荒。此前,它已经在政府的公开信息里被撤销,但这家工业园目前仍然在向外推销,理由是“工业园二期不会遇到问题,整顿只是时间概念”。据本报记者了解,全国许多县级以下开发区被撤销后,只是把牌子摘走而已,招商、圈地依然如故。
因此,用地的“反弹”与反“反弹”成为了“农转非”解禁后宏观调控面临的重要课题。
“国土资源部从今年2月开始就联合农业部先后四次对12个省(区)的基本农田保护进行了检查,并形成了工作报告上报了国务院。”前述国土资源部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份‘工作报告’全面分析了我国基本农田目前利用和保护的严峻形势,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记者了解到,这份“报告”已将多项土地违法行为记录在案。其中,湖北省天门市10万亩良田种树案、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及安徽霍丘“退耕种树”这三起案件,成了国土部的“头号督察案”。
“这份报告为下一步建立基本农田长效保护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上述知情人士说,综合了这些调查结果,一系列更为严格的土地新政才得以顺利出台。
“‘农转非’解禁并不意味着土地口的‘放开’,‘放开’是有条件。”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比如,按照《决定》要求,对在今年年底前不能足额偿还的县(市、区),暂缓下达2005年农用地转用计划;要在严肃查处地方擅自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法占用基本农田、侵害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减免和欠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严肃责任追究,并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严格按照《决定》要求,暂停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等等。”
记者在采访SOHO董事长潘石屹时,他也用了“严”字来形容这次的土地新政。
“下一步要把防治‘反弹’放在突出的位置。”李元11月17日再次强调。
警惕土地新政拉高房价
就在土地新政和土地监察意欲发力之时,一组数据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
据有关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大于竣工面积1600万平方米,房地产供应下降,住房需求却仍呈大幅增加之势。
与此同时,统计局18日发布信息,今年1~10月商品房平均售价同比上涨11.7%。
1~9月,全国有20个城市的土地开发面积出现负增长,其中北京比上年同期减少67%。以至于北京市统计局投资处发出预警称,“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完成土地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等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表明目前的宏观调控措施将对房地产开发有一定的滞后影响,减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后劲,将不利于明后年投资的增长”。
有专家称,今年持续半年的土地紧缩政策,导致土地供应量急剧减少,而需求几乎没有减少,这是拉动房价攀升的重要动力。人们担心的是,更加严厉的土地新政,是否会使房价的上涨变得不可遏制?
潘石屹说,从国土部连续出台的几个政策来看,更加强调用地的计划性,“像是回到了计划经济的做法”。他认为,提前送报用地计划的做法,对土地市场很难起到调控的作用,“你今年怎么准确地知道明后年的用地量是多少?”潘说,假如市场不好,房价下跌,政府减少土地供应,还容易做到;如果房价继续上涨,地方政府手里的土地储备不足,还有一个用地计划在那里严格限制,增大土地供应就不容易了。
也有专家警告说,建设用地前置审批(预审),用地计划提前报送的做法,弄得不好,会出大问题,房价有可能变得不可控制。
“决定房价最终还是要看供求关系。”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对本报记者说,“现在的土地转让方式以拍卖方式而非协议转让进行,如果这些农用地的确有价值,发展商之间的互相争夺仍然会将土地价格抬上去,如果一块土地价值不大,即使价格再低也会无人问津,就像北京在8·31之后的土地拍卖会上就有两块地流拍。”张宝全强调,土地新政既不会拉高也不会平抑房价,“房价因供求关系还要涨”。
“今年可以说是一个土地政策年,在紧之又紧的土地政策情况下,也很少听说哪个开发商特别缺地,而缺钱的开发商倒是不在少数。” 北京华高莱斯国际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的言外之意是,土地新政在短期内还不会影响到土地供应及房价的整体走势。
据记者了解,在6月份杭州的一个土地推介会上,有30多个城市带着大量存量土地前来推荐,而此时,正是国家土地政策收紧的风口浪尖上,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手中的存量土地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政府系统储备中心的统计数据,全国的存量土地就有170万亩,在一些房地产发展十分迅速的城市,甚至有10万亩的存量土地资源,就连上海这个被认为是最缺地的城市积压在地产商的土地也达6000公顷。
有关专家认为,土地新政短期内不会造成土地供应的严重短缺,但前提是要盘活现有的土地存量。倘若土地存量仍积压不动,政府又严格限制新增土地供应,那么,受需求拉动的影响,房价就有继续上涨的强大动力。
宏观调控的“杀手锏”
由于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数十个行业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国家几次宏观调控均将房地产业视为调控的重点。
就在许多地产商和地方政府以为土地解禁后,开发用地将大为放松时,国家却掀起了新一轮的土地风暴。此举被认为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必然选择。
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02亿元,虽然增幅比上半年降低了0.9个百分点,但是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7%。而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平均已经达到18%之多,像上海、北京等地的比例则超过50%。
一位业内专家指出,房地产业的运行安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整个经济运行的安全。在中西部很多地区,来自土地的收益已占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如果用地政策一旦放松,地方政府压抑了半年之久的批地冲动就会全面释放,并将带来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反弹,如此,宏观调控的成果就可能被迅速削减。这是中央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所以,继续实施紧缩土地的政策,严格建设用地增量的供应,成为宏观调控“下一步”的必然选择。
但土地政策的运用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它对房地产市场和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为专家所担心。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曾表示,中国政府目前实行的土地和金融政策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打压过热的投资,在很多方面跟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相似,会增加操作的风险,所以应更多采取以市场为主导的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
“不要指望一两个政策就能把温降下来。”李忠说,这需要一个度的把握。在土地新政无法在短期内减少土地供应,抑制房地产开发投资热的现实面前,应该寻求对需求的适当调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