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运行避免了总体上经济过热,区别对待政策使部分行业降温的同时,农业、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经济增速回落比较温和,国民经济在高速运行中实现了平稳、协调发展。但经济运行中旧有的突出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2005年和未来需要着力解决的。
一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2004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粮价的大幅上涨和粮食的增产,2005年粮食供求和品种、区域结构矛盾仍然存在,粮价同比增幅仍可能保持一定的水平,但由于世界粮食丰收,国内粮食供求缺口减少,粮食库存处于较高水平,2005年粮价不会出现2004年大幅上涨的局面,农民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偏大,投资扩张的动力依然较强。本轮经济高增长主要由投资需求拉动,而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这是因为牵动投资需求的最终需求主要集中在住宅与汽车消费方面,而这两大类产品需要能源、电力、原材料、化工、机械和建材等产业来支撑。重工业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规模比较大,投资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目前中国的在建项目超过7万个,在建规模超过17万亿元,相当于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作量。今年1至10月,累计新开工投资项目12万个,同比增加8154个,由此可以看出,始于2003年的投资高潮,至少可持续到2007年。“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政策只是抑制了投资过快的增长速度,但没有改变投资较快增长的趋势。
三是运输紧张的问题不会明显缓解,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
我国资源保障程度和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而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约束的矛盾,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煤电油运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要缓解交通能源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必须加大电源电网、大型煤炭基地、铁路、港口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增加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需求侧管理,特别要理顺价格机制,从利益机制上调节需求。
四是货币信贷收缩中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流动资金偏紧。
在金融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了“一刀切”的紧缩信贷现象。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存在一定矛盾。货币供给量增速下降过猛,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同比少增较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较少,资金体外循环增加。短期贷款主要用于当前生产,票据融资属于中小企业常用的融资方式。由于银行信贷收紧,中小企业资金更趋紧张,民间金融又趋活跃,民间借贷利率很高。如果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和结构,对2005年经济会带来不利影响。
五是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房地产泡沫问题值得关注。
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很快,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储蓄负利率导致贷款买房自住的人增多,买房后准备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增大,买房后倒手卖出的投机需求也增大,购房需求短期内过快增大抬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增加;二是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使群众产生商品房供给将减少、房价将上升的预期,推升了房地产价格;三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四是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企业开发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价的上调压力。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高烧不退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并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六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升和国内工资提高引发的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
随着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2005年我国实际经济将在潜在增长水平之下运行,尚不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小,但应密切关注成本推动性通货膨胀。一是初级产品价格向最终消费品传导的问题。由于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大、工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2002年开始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传导到工业消费品环节。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二是国际油价仍处于高位,油价变动可通过三个主要途径影响我国的物价变化并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直接推动物价上涨;因石油进口价格提高,生产环节成本随之提高,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带动工资、利率、租金等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引发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