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本报记者 孙 雷
北京报道
近日,本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明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和使用方向已经初步敲定,即由今年的1100亿元调减为明年的800亿元,同时很可能将会增发中央预算内建设投资200亿-300亿元。
据消息人士称,这一数字将会上报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盘子”的最后确认,却还需要等待明年两会的审议和批准,其间不排除有变化的可能,但发行规模相对今年的调减则几乎已成定局。
长期建设国债淡出
“考虑到2003-2004年我国经济运行已达到潜在增长水平,可以说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使命已基本完成。”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战略研究室刘立峰研究员说。
他指出,国债政策的主动“撤火”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膨胀,国债政策的主动退出也有利于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胀压力。
11月6日,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也公开表示,明年财政政策要走向稳健。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中国财政部高层首次明确提出财政政策转型。
楼继伟对稳健财政政策内涵做了这样的阐述: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积极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教授对此解释说,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不是“急转弯”,而是“转慢弯”,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
大规模政府投资利弊
“在当前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弊大利小。”财政部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98年以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慢,中国政府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到2004年7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曾指出,在过去的五六年里,积极财政政策为GDP的增长贡献了将近两个百分点,但是,它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已经累积了2万多亿元的国债规模,财政整体风险正在提高。
而同时,在当前社会投资日趋活跃的情况下,以大规模长期建设性国债做政府投资所带来的一些弊端也正在逐渐显现。
有数据显示,国债投资安排交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供水、供气、供热等项目,占8000亿元国债资金的33.4%。有专家指出,这些项目是可以通过改革投资体制,理顺价格和收费机制,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实行“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来解决。
事实上,在增发国债之前,一些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已起步,如市政项目、污水处理、公路建设等开始由政府提供条件,社会投资经营,但现在都回归到依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难以进入。
另一方面,国债投资项目安排“基层化”的现象也值得重视。
政府投资项目中许多属于地方事权的事,本应由地方根据自身财力统筹安排,现在也都报中央批,由中央给钱。尤其是到县、到乡、到村、到户的项目,有的直接报国家发改委批,有的地方批复后报国家发改委安排资金。
1998-2002年安排给地方占全部国债投资的比重为70.4%,涉及项目3万多个,共投入国债资金1054.7亿元。
“中央对地方补助是无偿的,客观上诱导地方不是从当地客观实际或急需以及自身财力和资金配套能力出发,而是看上面哪些方面能给钱来组织项目,甚至巧立名目、拼凑项目,然后拼命跑项目、争资金。”一位专家分析说。
后国债投资时代?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逐步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长期建设国债的调减到最终取消,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在这样一个渐进过程中,如何填补国债投资抽身后的资金缺口?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何妥善解决社会发展领域欠帐较多问题?
“解决目前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诸多问题,确实要花钱,但是我觉得不一定要全靠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实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教授说。在他看来,今年财政增收预计可以达到5000亿,同时今年的1100亿国债结转金额有可能更大,预计到年底为800亿元左右,完全可以用这里面的一部分资金来解决问题。
同时他指出,现在财政收入增长非常快,达到20%多,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就是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不断升高,这意味着政府掌控的资源的份额在扩大,再去发行从长期建设国债,意味着政府掌握的资源更多,相应的,市场配置的资源就会减少,从某种意义上,与市场化的方向是不一致的。现在不能过多强调政府配置资源。
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也是解决之道。财政部金人庆部长曾承诺,在逐步削减长期建设国债数额的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在完全取消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后,将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资金增加到1000亿元,以保持既得利益。
“实行增值税转型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比发行同等数量的国债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企业投资自主增长能力,对经济长期发展和结构优化也更加有利。”财政部一位官员这样说。
有专家指出,加快推进增值税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投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