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一些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公司逐渐显现垄断态势,许多国内企业遭到蚕食,如不加以解决,对国内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民族品牌的建立十分不利。有关人士呼吁,对跨国公司隐性垄断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反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律,以便遏制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行为。
洋资本:“并”你没商量
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通过企业横向并购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和实力,在我国取得市场优势甚至是独占的地位。在跨国公司密集的苏南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1/3的企业选择并购国内企业的办法落户这个地区。与跨国公司早期在我国建立新厂的方式相比,这种“买企业”的做法显得更直接,更具有渗透性。有些外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进入我国不是为了寻求便宜的劳动力或原材料,而是为了占领市场。因此,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式不是自己创建新企业,而是购买当地企业,或与当地企业建立合营企业。从他们选择的路径来看,主要是3个方面:一是某一家跨国公司在我国分别并购同行业中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内企业。美国柯达公司的并购行为就是典型的“通吃”。这家公司看到了我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早在1998年就通过一系列并购协议,把除乐凯以外的几乎所有洗印材料和照相器材厂家收归旗下,以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二是原来主要向我国出口产品的跨国公司并购我国的同行业企业。主要表现在家电、汽车等商业领域。三是跨国公司直接并购我国有实力的企业。
洋品牌:换着花样吃“中餐”
品牌控制也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近3年来,江苏省至少有10个以上的知名企业品牌被外国企业“吃掉”。美加净化妆品曾经是国内消费者十分喜欢的一种日用化妆品,但是现在市场上却难觅其踪影,究其原因,就是在参与美国一家跨国公司的并购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品牌的保护意识,致使这个多年形成的中国品牌最终被洋品牌淹没。另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了解到,目前国内乳品包装业几乎成了外企的天下,从罐装机到纸质复合包装材料,中国的各大乳品加工企业几乎都在使用瑞典一家公司的产品。曾经有过几家技术较好的中资企业,但都在与外资企业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其中3家还被洋品牌“收编”。
跨国公司的品牌垄断战略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其品牌扩张往往通过资本进入、企业并购来完成。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国内设立20多家生产基地,仅用几年的时间就把其品牌完全根植到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的脑海中,可口可乐饮料、浓缩液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具有显性的垄断地位。
洋技术:高悬的“双刃剑”
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最显著的优势。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大量招聘国内科技人才,并购国内科研机构,在华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图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构筑技术壁垒,谋求维持其市场优势地位。
在苏州,近一半的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美国和德国企业。毋庸置疑,这些企业的进入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让中国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电子产品。但同样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这些跨国公司利用其牢牢掌握的核心技术,在另一个层面上进行着市场垄断,使国内同类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现在在国内比较畅销的诺顿杀毒软件是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研发生产的,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后,每套价格280元。这家公司为了迅速占有中国市场,采用的促销手段是用户只要用其他公司任何品牌的杀毒软件,另加59元就可换取最新的诺顿软件产品,以此抢占客户,阻碍其他经营者产品的技术升级,对国内众多的杀毒软件研制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和损害。
零售业:面临“失守”的尴尬
长期以来,由于对流通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限制性政策,致使外资企业大举进入我国流通主渠道,对民族流通业造成巨大冲击与损害,甚至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据国家商业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外资在国内建立的300余家大型零售企业中,90%是违规建立的。更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外国零售企业已经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不但追求开店数量,而且注重单店规模。截至2003年底,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在我国“抢滩”登陆。竞争最为激烈的是代表现代流通业发展方向的高端领域———大型超市,外资控制面更高达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
事实上,外资过度进入零售业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以南京为例,几家大型洋超市都或多或少存在“炒货”行为,收取高昂的进场费,盘剥供货商,有的甚至还出现低价倾销、过高定价、价格歧视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不正当竞争。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工商部门就没法直接查处洋超市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的垄断行为。
从外资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目前被外资垄断的行业远不止大型零售业,部分制造业也出现了“洋将军守门”的局面。如电脑、通讯、飞机制造由美资垄断,汽车行业由法资、德资垄断。随着进入WTO的步伐加快,外国公司、外国产品将更多地进入我国,他们在给我国经济市场注入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从近期来看,轻工、食品、服装、机电等产业可获较大的发展机遇,但其他产业如电信、医药、汽车将会遇到巨大的挑战,能否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很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