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包头空难后,购买航意险的旅客人数骤增,据广州白云等机场统计,最近几天,航意险的销售增长了20%。每次灾难发生后,相关保险都会出现短暂性高速增长,这已经成为一个“规律”。今年“云娜”台风过后,上海和南京地区的家财险销售比平日增长了20?30%。看上去,人们从灾难中吸取了教训,保险意识随之增强,我们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感到一些欣慰的同时,却又为这种非常态的保险增长不安,因为这种增长毕竟是建立在消费者集体无意识的基础之上,过一段时间,等灾难事故的影响淡去之后,消费者投保的热情便会不再,投保率又会降下来。如2000年武汉6?22空难后一段时间,武汉天河机场承保率高达60%,然而时间不长,投保率又恢复到10%左右的低水平。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保险消费者的不成熟。保险从80年代初恢复开业已经有20多年了,我们津津乐道于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万多亿元的保险资产、小有成就的保险密度和深度,但却忽略了公众淡薄的保险意识。目前来看,公众的保险意识停留在简单的应急反应状态,如同手被扎一下就会缩回去,没有被扎时,则会正常活动。发生空难后,很多乘坐飞机者意识到了风险的存在,因而产生购买保险的冲动,甚至会一下子购买多份航意险。平日里,公众大多对灾难抱有侥幸心理,总以为风险离自己很遥远,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保险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特别是风险保障型保险投保率一直维持较低的水平。其实,保险承保的风险带有不确定性,否则,明知道有确定的风险发生,保险公司还要承保,那是明显的亏本生意,有违市场法则。既然灾难事故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偶尔购买保险则难以起到风险保障的作用,这有些像购买彩票试试运气,因此,公众需要保持保险的连续性,而不是非常态的投保。
从理论上而言,保险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安全需要,不属于弹性大的商品。因而,相对成熟的保险市场应该是公众具有普遍的保险意识,有较高的投保率,即使发生灾难事故也不会引发投保率的波动。对于当前出现的非常态投保,保险公司具有不可推托的责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保险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保险主体少,缺乏竞争,对消费者保险意识培育的力度不够,基本停留在“我开发什么,你买什么”的阶段。而不是从公众需求出发,你有什么风险需求,我就提供什么保险,消费者对于保险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从自身需求出发感受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这就影响了对风险和保险的认知程度,不会把保险当成一种习惯。
保险公司亟需担负起培育公众保险意识的重任,使投保成为常态,这既是保险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管理的需要。随着保险市场的全面放开,保险竞争将愈发激烈,要想在市场上立足生存,必须争取到长期稳定的消费者,而不是暂时的消费者。从灾难过后投保率迅速增加的现象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公众是有保险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的,只有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常态的保险,才能发展保险业,毕竟非常态的短期保险增长不是有效的增长,有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保险公司的决策。
培育保险意识除了加大保险知识、诚信形象宣传、营销员介绍、保险公司组织参与相关活动的力度外,还要建立起灾难事故应急反应机制。从非常态投保的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灾难事故能促使公众直面风险,同样,保险公司对于灾难事故的及时到位的处理也可以加深公众对保险保障的认识。本次包头空难,中国人寿、太保、平安等保险公司反应及时,在极短的时间里便确定了给付名单,并在第二天进行了给付,通过媒体宣传,公众认识到了保险的作用。这种赔偿给付机制应是保险公司的一次专门策划,应该普遍延伸到所有的灾难事件的处理中,让公众频繁感觉到风险和保险的存在。
等公众具有普遍的保险意识后,购买保险就会成为生活的常态,也就不会发生灾难后突击购买保险的不正常现象。保险也才能发挥正常的风险保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