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温州“炒煤团”大举进军山西,目前已控制山西境内60%的中小煤矿(包括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年产量是山西省煤炭年产量的1/5,也就是全国煤炭年产量的1/20。同时,大批温商还大量涌入陕西、山东、宁夏、贵州等地,对煤矿大把撒钱,大片撒网。(《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25日、29日连续报道)
如何看待温商“炒煤团”?前几年,吸引温州人来投资煤矿,是山西各地招商引资最为津津乐道的事情,可如今,他们惊呼:用不了多久,温州商人会控制60%的产量,而不是当前60%的中小煤矿,到那时,山西人将丧失自己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
读着温州“炒煤团”的新闻,笔者一方面希望温商的到来能帮助当地群众尽快走上富裕路,带动当地人进一步转变观念,激发内在创造力;另一方面,笔者更深深担忧,一旦挖完了煤,资源枯竭,温商带着鼓鼓的钱包一去不复返,当地百姓今后靠什么生活?
这种忧虑绝非杞人忧天。《南方周末》曾报道,云南省的东川,是世界“东川式”铜矿的代表地,随着资源不断枯竭,不得不撤销了地级市建制,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矿竭城衰”的第一个实例。还有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大批下岗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是啊,资源型城市一旦资源枯竭,剩余的是什么?大片土地不断沉陷,平坦的路面可能随时张开大口吞噬掉生命;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大批职工下岗……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资源型城市未来着想,必须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然而,温州“炒煤团”不会考虑这些,他们来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当地的生态、当地人的前途,与他何干?这也是资本两面性的典型表现。
作为各级政府,却不能不考虑这些。2003年春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来到阜新,在720米深的矿井下和矿工一起吃饺子,共同探讨资源型城市的出路,《中国新闻周刊》也以《温家宝图破“矿竭衰城”》为题,向人们阐述了中央的重视和决心。然而,由于体制、机制、政绩考核等诸多因素影响,确有一些人,从眼前出发,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花光用光,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
出路在哪里?专家们献计献策:对资源型城市及其官员的考核,不以GDP论高低;改革税费体制,开矿者必须为矿区的明天支付更高的成本;集约精细开发,用科技拉长资源产业链,使其高效利用;多元化经营,在资源丰富时期就为转型打好基础,等等。可见,要打破资源型城市的宿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显得异常重要.
责任编辑:胡立善